臺北市
23°
( 23° / 22° )
氣象
2024-09-25 | 中央社

資誠舉辦綠電與碳交易研討會 協助企業實踐能源轉型

在全球淨零碳排趨勢下,綠電交易需求與日俱增,碳管理亦是企業管理重要議題。為協助企業實踐淨零之路,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及台灣電力企業聯合會共同舉辦「綠電與碳交易現況及展望研討會」,邀請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經濟部標檢局組長黃志文、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與資誠普華綠色科技公司董事李宗哲進行專題演講及座談,從不同面向解析綠電與碳交易的現況與展望。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能源轉型事業服務團隊主持會計師蔡亦臺致詞時表示,在全球減碳的浪潮下,能源轉型已成為各國政府首要面對的課題。在這種趨勢下,台灣政府也緊跟步伐,過去五年來,台灣的再生能源產業蓬勃發展,不僅綠電市場逐漸完善,碳權交易制度也逐步實施。例如,台灣碳權交易所於2023年底正式啟動國際碳權交易平台。此外,碳費制度於今年八月底公告,並預計於2025年開始正式徵收。企業針對綠電如何有效的安排案場與用戶間的轉供契約,以達到綠電採購成本效益的最佳化。此外,碳權交易如何配合企業的碳管理,將是企業實踐淨零碳排和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議題。

台灣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黃重球致詞指出,有感於企業對於綠電採購的高度興趣,以及適逢各項新制度落地一段時間,包括2023年底的太陽光電三轉一政策更新、台電公司試辦沙盒計畫等,本研討會邀請政府機關與業界專家說明政府相關規定及企業實務分析,期待能協助企業邁向淨零之路。

能源署支持2050轉型路徑 展望綠色能源未來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表示,國家發展委員會2022年公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包含「十二項關鍵戰略」,其中有六項與能源相關,因此能源轉型是淨零路徑的關鍵。多元綠色電力是發展焦點,除了風電與光電之外,前瞻能源包括氫能、地熱、海洋能及電力儲存系統等議題,他表示,目前短期投入較多資源的會是地熱,氫能則是要看技術發展的趨勢決定未來方向,而儲能的布建速度則會依整體再生能源的布建速度來進行調整。

在分享各項再生能源的階段成果時,吳志偉說明太陽光電分為屋頂型及地面型,而屋頂型的裝置容量目標已於去年達成。不論是哪種類型,經濟部針對太陽能的策略在於「一地多用」,希望有效利用土地同時達成綠電裝置容量目標。

而離岸風電目前正在區段開發的第二期,是相對成熟的發展階段,因此採競價而非躉購模式,與此同時,為使海洋水深區域能有效利用,浮式離岸風電的技術在國際間是未來趨勢。在台灣,開發商已自主投入技術開發,政府亦積極規劃,未來有望以示範案場的方式進行。吳志偉指出,目前發展較成熟的光電與風電正在穩定建置,將裝置容量及發電量提高,以此基礎,中長期內將發電型態較穩定的地熱納入,若海洋能及氫能有突破技術,則會成為長遠發展的趨勢。

積極擴大綠電市場參與標檢局分享台灣綠電交易現況 談到綠電交易市場現況,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組長黃志文表示,截至目前為止已有353家企業參與綠電採購,而今年上半年度,中小企業約占兩成交易量,顯示綠電市場的逐步開放。在供給端,由於太陽光電案場三轉一政策的鬆綁,透過售電業即可參與綠電交易市場。目前的售電業高達78家,而案場亦在蓬勃發展,從2022年的100多案申請,2023年300多案,到今年超過1000案,為因應案場爆增,案場查核將規劃改採用書面審查等新措施,最晚於10月召開說明會。

經濟部為了持續活絡綠電市場,積極推動各項多元彈性措施,協助企業順利取得綠電,主要策略之一在於引導綠電進入自由交易市場,除了太陽光電三轉一的制度鬆綁外,包含中小企業綠電平價專案,指的是國有地及國營事業的土地若招租太陽光電,其中三成發電量要投入標準檢驗局平台,僅供符合中小企業條例認定的中小企業購買,最多購入前一年度總用電量的三成。

至於台電小額綠電釋出,為定量額度的商品,分別為一萬度、五萬度及十萬度的包裝,使購電企業能夠有效規劃預算及RE目標,黃志文表示可能是因為首次推出,目前買氣不如預期,但由於底價略低於目前市售價格,鼓勵企業多利用標檢局平台競標此小額綠電商品,經濟部計畫於今年持續推動此方案,而針對大水力綠電,即水庫型的水力,亦正積極規劃納入憑證發行範圍。

協助企業購買綠電的策略之二為建立多元媒合機制,其中包括綠市集活動、綠色租賃方案及綠電CPPA信保機制皆如火如荼進行中,而許多購電企業深感興趣的最新綠電彈性分配機制,即所謂的沙盒計畫,由於用電習慣與發電型態的變化,會造成供需之間的電量差異,沙盒計劃是將「事前依照固定比例分配綠電,改成事後依照發電及用電的事實去做分配。」有助於擁有多電號的企業達成自身的RE目標。

黃志文補充,針對離岸風電,目前計劃成立「(泛)官股事業售電公司」執行「統購分銷機制」,由於離岸風電的案場容量特質與新型風機的生命週期約為25年,造成侷限CPPA必須為長期且數量大的合約,使得一般企業較不易參與風電購買,因此期望藉由(泛)官股事業售電公司進行統購後再以小量、短期綠電分銷,擴大企業參與綠電市場。

迎接碳有價時代 國內外碳交易市場解析與展望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分享碳定價的國際動態,介紹台灣碳權交易制度和相關規則,說明碳權交易即是透過經濟誘因推動企業減碳。鼓勵企業在排碳有價的時代,及早制定適應碳市場變化的減碳策略,將碳權視為碳管理工具,進一步發展低碳產品或服務,提升永續競爭力。

談到目前台灣碳權交易發展,田建中表示,「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將於10月2日上線,即國內的碳市場,由環境部核發的減量額度,並補充說明國內法規目前無「碳權」此二字,是以減量額度表示所謂的「carbon credit」。

至於「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已於2023年12月啟動,引進的國際碳權專案類型包括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沼氣發電以及潔淨水源等,今年目標是發展多元化碳權產品,上架自然碳匯碳權專案包括藍碳及綠碳,以滿足企業因應國際供應鏈減碳要求。

針對國際自願性碳市場趨勢,田建中提到數據顯示近幾年的全球碳權交易量雖然下滑,但碳權註銷(offset)數量是上漲的,前者原因來自於特定方法學之碳權受到質疑,後者原因則是市場對使用碳權抵銷碳排量的接受度增加。

田建中表示,碳交所另一項重要使命是推動淨零基礎建設,因此除了與英國標準協會自去年起推出ISO 溫室氣體系列證照課程外,今年更攜手CFA協會推出國際ESG投資證照課程,期待協助產業及金融業接軌國際標準,培育更多綠領專業人才。

台灣碳費子法公告企業應對溫室氣體管理與實踐減量專案環境部近期公告碳費三項子法,資誠普華綠色科技公司董事李宗哲從溫室氣體排放減量規劃的角度切入,詳細探討碳權的取得及使用,並討論台灣碳費機制的減量最佳實踐,為企業提供實用的指導,以應對碳費徵收的挑戰。

李宗哲首先介紹減量額度(即俗稱的碳權)的來源類型,依現行台灣自願減量專案法規分為「移除」及「減少或避免排放」兩大類型,舉例來說,固碳或碳捕捉技術為前者,減少或避免原有的排放量則顧名思義為後者,並解析現行「自願減量計畫」制度的法規進程、減量類型、基本原則及申請方式。

李宗哲分享,企業客戶最常詢問的問題之一即再生能源憑證與減量額度之間的關係,對此他也提醒,再生能源發電業(電廠)在「取得再生能源憑證」及「企業溫室氣體減量專案」兩條路徑中二擇一,同樣的綠電來源無法同時應用在這兩項路徑上;一般企業使用者則依需求設定減量路徑,在二條路徑中搭配出最適方案。

針對自願減量專案實務,李宗哲進一步說明自願減量專案基本原則與不同對象減量效益之應用,同時解析所謂「基線情境」是指在沒有溫室氣體減量專案活動的狀況下會發生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情境,而每個減量專案皆須證明在此基線情境下,有所謂的「外加性」,即是證明專案本身在溫室氣體減量成效上為額外的。

李宗哲於會中說明減量方法的應用,並提醒企業,須確認自願減量專案符合所採用之減量方法的適用條件,並鼓勵非碳費徵收對象之企業取得減量額度後,可積極透過碳交所的平台進行交易,參與推動國內減碳成效。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