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9 | 中央社
台灣詩法文歌 巴黎學生創意演繹台灣詩人作品
適逢巴黎台灣文學大師週,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26日舉行「詩的動與靜」學生展演,藉由歌唱、劇場、舞蹈、音樂等藝術形式,重新演繹台灣詩人楊澤、陳育虹、鍾永豐的作品,並直接與詩人們即興互動;「楊澤表示他驚呆了」。
駐法國台灣文化中心為慶祝30週年慶,26日至28日舉辦台灣文學大師週活動,詩人楊澤、陳育虹、鍾永豐均赴巴黎與民眾交流台灣當代詩歌之美。
首場活動「詩的動與靜」辦在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化學院(INALCO,簡稱東語)的台語課堂中,在台語教師、也是旅法表演藝術民族誌學者劉展岳的策劃下,選出3位詩人各2件作品,總共6首台灣詩,邀請學生在法譯版本中重新演繹。
其中有的為詩譜曲歌唱、有的將詩變成舞台劇台詞開始演戲、也有的將語言解放,邀請詩人一邊讀詩而自己一邊舞蹈,更有人即興地在現場演奏拇指琴。
楊澤在活動後接受中央社訪問,他說:「我們其實是有點驚呆了!」
楊澤覺得東語的學生們不怕生、有台風、除了很有自己的想法外,在舞台上的演出也很專業,「尤其詩裡的拍子都很對」,曾經學習過法文的楊澤,能跟上學生唸出的法譯版本,他感激學生們花時間對文本深入研究。
在6首台灣詩的表演過程中,陳育虹的作品「句點」是開場第一個表演,由學生阿里克(Catherine Alric)自己作曲演唱法語版本。
阿里克向中央社記者說:「用『終點』來開場蠻有趣的,好像是從結尾開始,也很像詩中寫到的『卵』,代表著一個永恆的輪迴。」她覺得這首詩不停的喊著回來...回來... 期間似乎發生了一些事,但好像又沒有,感覺要讓讀者參與其中,成為見證者,處在一個模糊的中間狀態,既荒誕又有趣。
平常會購買詩集的阿里克說自己更喜歡將詩譜進音樂裡,變成歌,「我覺得歌是詩的最終形式,它變成一種反覆吟唱的旋律,一個我們可以隨身攜帶的東西,無論是乘坐地點、或是散步、甚至還可以跟朋友一起唱,更容易分享。」
陳育虹覺得「句點」的法文歌版本很了不起!她說:「我的詩只要發表後就是公眾的了,表演者或是觀眾如何想像,便是他們自己在完成那首詩,所以不管學生們如何詮釋,對我都是很新鮮、很好的!」
「詩的動與靜」活動策劃者劉展岳,是東語的中文與台語老師,並在今年成為台灣學研究負責人。他說:「詩與歌對他來說是很重要的教學內容,尤其是歌」,他認為在很多文化中,詩是為了歌唱而發展與創作的,他期待學生和觀眾都能敞開心靈,感受台灣當代詩歌的聲音與其構成之路。
「詩的動與靜」活動僅1小時,6首詩的出場順序分別為陳育虹的「句點」、「中斷」;楊澤的「瞬間」、「月光海」;鍾永豐的「夜行巴士」、「仙人遊庄」。
劉展岳表示當主辦單位巴文中心給他3位詩人的法譯版本後,他依據適合表演的篇幅與內容,精選出6首;也依據詩人們的特質,安排陳育虹的作品成為開場,讓觀眾先聽到台灣女性詩人的聲音,因為女性詩人對台灣文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再來是楊澤的作品,呈現詩中的國際觀與不同語言之間的交流,展現台灣詩壇的開放性;最後是鍾永豐的作品,讓法國觀眾在感受詩意之餘,了解詩在台灣亦可成為批判社會的媒介。
劉展岳說:「尤其鍾永豐的『夜行巴士』,法譯為Bus de Nuit,講述當年的美濃反興建水庫案,便希望學生能夠藉此討論台灣社會議題。」
「夜行巴士」詩中講述1993年的美濃老農民,決定搭乘夜間巴士前往台北抗議興建水庫案的歷程。在「詩的動與靜」的表演中,由學生艾米爾(Emile)從台下彎腰駝背的緩緩上台,演繹「夜行巴士」詩中的老農民角色,將詩句變成振振有詞的法文台詞,彷彿回到抗爭現場,令人動容。
原作者鍾永豐在台上近距離的欣賞這段表演,他對一位法國年輕女學生竟然能詮釋60幾歲的台灣老農民的姿態,感到非常佩服,聽不懂法語的他說:「語言不是最重要的事,我能感受到學生演繹的節奏。」
鍾永豐在活動尾聲帶領全場一起用客語朗讀「仙人遊庄」的部分段落,並與音樂家早川徹以詩與音樂做最後壓軸演出。
巴黎台灣文學大師週為期3天,除了開場活動在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外,主要在法國國家圖書館舉辦座談、也在法國鳳凰書店、老柵欄與熊文學咖啡館均有活動。
駐法國台灣文化中心主任胡晴舫表示,中心近年來與法國出版社Circe合作,每年出版3位台灣詩人的法譯作品,在30週年慶時,很高興能邀請台灣詩人來法國分享他們的作品與世界觀。
駐法國台灣文化中心為慶祝30週年慶,26日至28日舉辦台灣文學大師週活動,詩人楊澤、陳育虹、鍾永豐均赴巴黎與民眾交流台灣當代詩歌之美。
首場活動「詩的動與靜」辦在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化學院(INALCO,簡稱東語)的台語課堂中,在台語教師、也是旅法表演藝術民族誌學者劉展岳的策劃下,選出3位詩人各2件作品,總共6首台灣詩,邀請學生在法譯版本中重新演繹。
其中有的為詩譜曲歌唱、有的將詩變成舞台劇台詞開始演戲、也有的將語言解放,邀請詩人一邊讀詩而自己一邊舞蹈,更有人即興地在現場演奏拇指琴。
楊澤在活動後接受中央社訪問,他說:「我們其實是有點驚呆了!」
楊澤覺得東語的學生們不怕生、有台風、除了很有自己的想法外,在舞台上的演出也很專業,「尤其詩裡的拍子都很對」,曾經學習過法文的楊澤,能跟上學生唸出的法譯版本,他感激學生們花時間對文本深入研究。
在6首台灣詩的表演過程中,陳育虹的作品「句點」是開場第一個表演,由學生阿里克(Catherine Alric)自己作曲演唱法語版本。
阿里克向中央社記者說:「用『終點』來開場蠻有趣的,好像是從結尾開始,也很像詩中寫到的『卵』,代表著一個永恆的輪迴。」她覺得這首詩不停的喊著回來...回來... 期間似乎發生了一些事,但好像又沒有,感覺要讓讀者參與其中,成為見證者,處在一個模糊的中間狀態,既荒誕又有趣。
平常會購買詩集的阿里克說自己更喜歡將詩譜進音樂裡,變成歌,「我覺得歌是詩的最終形式,它變成一種反覆吟唱的旋律,一個我們可以隨身攜帶的東西,無論是乘坐地點、或是散步、甚至還可以跟朋友一起唱,更容易分享。」
陳育虹覺得「句點」的法文歌版本很了不起!她說:「我的詩只要發表後就是公眾的了,表演者或是觀眾如何想像,便是他們自己在完成那首詩,所以不管學生們如何詮釋,對我都是很新鮮、很好的!」
「詩的動與靜」活動策劃者劉展岳,是東語的中文與台語老師,並在今年成為台灣學研究負責人。他說:「詩與歌對他來說是很重要的教學內容,尤其是歌」,他認為在很多文化中,詩是為了歌唱而發展與創作的,他期待學生和觀眾都能敞開心靈,感受台灣當代詩歌的聲音與其構成之路。
「詩的動與靜」活動僅1小時,6首詩的出場順序分別為陳育虹的「句點」、「中斷」;楊澤的「瞬間」、「月光海」;鍾永豐的「夜行巴士」、「仙人遊庄」。
劉展岳表示當主辦單位巴文中心給他3位詩人的法譯版本後,他依據適合表演的篇幅與內容,精選出6首;也依據詩人們的特質,安排陳育虹的作品成為開場,讓觀眾先聽到台灣女性詩人的聲音,因為女性詩人對台灣文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再來是楊澤的作品,呈現詩中的國際觀與不同語言之間的交流,展現台灣詩壇的開放性;最後是鍾永豐的作品,讓法國觀眾在感受詩意之餘,了解詩在台灣亦可成為批判社會的媒介。
劉展岳說:「尤其鍾永豐的『夜行巴士』,法譯為Bus de Nuit,講述當年的美濃反興建水庫案,便希望學生能夠藉此討論台灣社會議題。」
「夜行巴士」詩中講述1993年的美濃老農民,決定搭乘夜間巴士前往台北抗議興建水庫案的歷程。在「詩的動與靜」的表演中,由學生艾米爾(Emile)從台下彎腰駝背的緩緩上台,演繹「夜行巴士」詩中的老農民角色,將詩句變成振振有詞的法文台詞,彷彿回到抗爭現場,令人動容。
原作者鍾永豐在台上近距離的欣賞這段表演,他對一位法國年輕女學生竟然能詮釋60幾歲的台灣老農民的姿態,感到非常佩服,聽不懂法語的他說:「語言不是最重要的事,我能感受到學生演繹的節奏。」
鍾永豐在活動尾聲帶領全場一起用客語朗讀「仙人遊庄」的部分段落,並與音樂家早川徹以詩與音樂做最後壓軸演出。
巴黎台灣文學大師週為期3天,除了開場活動在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外,主要在法國國家圖書館舉辦座談、也在法國鳳凰書店、老柵欄與熊文學咖啡館均有活動。
駐法國台灣文化中心主任胡晴舫表示,中心近年來與法國出版社Circe合作,每年出版3位台灣詩人的法譯作品,在30週年慶時,很高興能邀請台灣詩人來法國分享他們的作品與世界觀。
最新生活新聞
-
-
台南遠東香格里拉10月18日秋蟹雙重盛宴
(25 分鐘前) -
世界糧食日 在家打造可食地景 珍惜享用綠色好食材
(26 分鐘前) -
傳某高中調查戰時服勤同意書 教部澄清:無此規劃
(26 分鐘前) -
交保後首出席議事行程 陳重文:相信司法還清白
(31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