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9°
( 19° / 19° )
氣象
2024-10-21 | 中央社

2024環境教育國際研討會 佛光大學實踐在地USR

2024環境教育國際研討會佛光大學實踐在地USR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021 10:42:29)2024年第34屆環境教育國際研討會「淨零轉型目標下的環境教育」,上周末,10月18日至20日為期三天,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佛光樓隆重舉辦。覺霖法師首先以「環境教育三部曲—教遇、教育、教癒」為題,解說佛光山環境教育的推廣策略,涵蓋低碳蔬食、心的旅程、雲水書坊、國際書展、佛教文化保存、世界神明聯誼會及佛教植物園護育等。讓慈悲護生的觀念透過有形的物質薰陶內心,實現身心共同轉化。為期三日的國內外學者與業界專家之間的交流對話之中,特別亮眼並令人矚目的是,佛光大學樂活產業學院健康與永續教育中心周鴻騰副教授兼中心主任、蔬食系施建瑋副教授,以及五位永續教育夥伴共發表6篇論文,分別從不同領域闡述多年來與周老師共同落實USR連結SDGs,實踐在地永續發展之創新經驗。

佛光大學樂活產業學院健康與永續教育中心周鴻騰副教授兼中心主任自2017年至2024年致力於將孟子「親親、仁民、愛物」的華人思想資源,現代詮釋為「孝悌健康、敬老懷幼、護生永續」的倫理實踐,八年來持續優化「孝親安康學習USR模式之綠色照顧教學實踐」。此模式包括建立倫理實踐架構、深耕在地夥伴關係、一條龍培育人才、對接SDGs等,推動「百膳孝為先、植樹淨世界、實踐碳中和」計畫。倫理實踐以仁愛與慈悲的心來對待所有生命。食農與永續教育則整合有機農業、綠色保育、健康蔬食和植樹造林等,成為課程或學旅,實現社會關懷、友善環境、碳中和目標。進而貫徹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提出「環保與心保」的理念,更顯得人間佛教融入永續發展教育的意義與價值,讓全台看見佛大、讓世界看見佛光。

蔬食系施建瑋副教授著眼於分析「義煮辦桌,分享愛」(2019~2023)五年內落實義煮的具體行動經驗。他帶領學生在宜蘭縣三民國小舉辦「小小廚師營」,教導30名學童手做美味糕點,並結合食農教育教導孩子認識蔬食。在佛光山蘭陽仁愛之家為安養中心、宜蘭竹峖養護院、嗣大人長照中心及C據點的長者們,義煮數十道美味蔬食料理與數百位大眾結緣。在每年端午節前夕帶領學生包600顆素粽、每年過年前夕特地製作四道各50份套餐年菜,讓弱勢家庭都能夠品嘗節慶美食溫馨過節。當下與未來,鼓勵更多的大學生投入並培養成為種子師資,以傳承的方式並永續地將愛傳達出去。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台北推廣課吳雪美課長,基於慈心基金會創辦人 日常老和尚之慈心護生、互助合作思想,經由實踐歷程發揮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植物以及人與環境互助合作的精神。她歸納慈心基金會北區近五年內(2020~2024),落實有機農業友善耕作、海岸種樹、清淨蔬食、海陸淨塑等永續教育的具體行動與反思精進。未來藍圖是將努力把慈心「生態、生產、生活、生命」四生的理念與對永續發展的實踐實務更清晰傳遞,讓更多人參與並關注永續發展。

綠色冀泉社會企業陳宇華創辦人致力於發展智慧精緻林業,促進公眾參與推動種樹還地球。一人每年至少為臺灣種下一棵樹,連續20年,抵銷個人一年的碳排放量,成為緩解氣候危機的一種解方。他將數位科技融入ESG與SDGs,為企業的商品與服務推展方式。系統量化樹木生態價值後貨幣化,真正彰顯森林的經濟價值。陳宇華分析五年內(2019~2023)落實氣候行動的具體數據、種樹數量與樹種統計,提出:「全程蔬食+定位種樹+責任旅遊=零碳旅遊」(碳盤查與碳抵銷全揭露),經由零碳旅遊體驗經濟讓環境永續和環保的消費理念深入人心。

農田水利署宜蘭管理處志工團許珍玉團長分析安農溪流域長度約17.2公里,流域面積約55.9平方公里,是提供農作灌溉的主流。她參與第一河川分署及學者專家一起輔導居民,致力於保護改善自然資源和水環境。長年以公民科學家之方法進行植物盤點、昆蟲及鳥類監測,建立生態友善人力,提供地區生態第一手資訊。定期進行水質檢測、即時回報安農溪現況,居民與志工都是河川第一線守護者。接續實踐14年優質傳統的「河川日」和淨灘活動,讓河川巡守、生態保育與八個村落社區行動結合在一起,「公私協力、安農永續」透過共享資源帶動地方發展、減少災害風險等問題。

宜蘭縣員山鄉內城社區發展協會劉志文經理,描繪內城社區發展協會參加環境部主辦的112年「低碳永續家園村里多元競賽」榮獲「銀級組特優獎」殊榮之歷程與成果。其特色在於多年來積極鼓勵老農與青農加入轉型,有機友善耕作面積增加,進而增加土壤碳匯。建築物導入節能設備及被動節能。「鐵牛」搭配「鐵馬」,發展具農村特色的低碳旅遊,與周邊社區、農場、觀光工廠及返鄉青年等單位結盟,發展出低碳旅遊產業鏈,有效減少移動運輸的碳排放。積極推動水環境巡守、小水力發電(1kW)、國中小水環境教育等漸進達到減碳目標。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