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8°
( 20° / 14° )
氣象
2024-11-07 | 中央社

健保30年挑戰 投資不足、資源不均惹隱憂

健保開辦將滿30年,面臨醫療投資不足、資源分布不均等隱憂,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今天說,除可近與可負擔,更應注重品質與價值,否則恐健保、醫院不會倒,但醫護人員會倒。

台灣健保制度實施正邁入第30年,面對醫護人力流失、醫療分布不均、健保點值爭議等挑戰,台灣醫學會高峰論壇11月9日、10日登場,論壇主持人、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今天在論壇記者會中指出,這次將聚焦健保制度創新。

台灣醫學會成立至今120年,台灣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明,醫學會見證台灣醫學發展歷程,醫療一向是台灣引以為傲的優勢,尤其全民健保制度可說是世界第一,「但大家只注意到可近性、可負擔性」,也應該要注意品質跟價值。

吳明賢表示,所有先進國家現在都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雙刀流」,年輕醫護辛苦工作又無法得到合理報酬,以韓國來說,醫護都集中在高報酬、低風險領域如醫美等,已有醫學中心不再開設小兒科等急診,甚至發生兒童成醫療人球等事件,「對台灣而言也是警訊」。

吳明賢說,30年前健保實施時,並未好好構思分級醫療制度,加上民眾、民意代表及地方首長總認為,醫學中心在家門口才是最佳作法,導致醫學中心不斷增加,而私立醫療院所一定是考慮市場機制,若開醫院會虧錢,就沒人要開醫院,依現況推估,未來的情況恐是「健保不會倒、醫院不會倒,但醫護人員會倒。」

隨科技進步,不少醫院引進AI人工智慧,吳明賢認為,AI可減輕醫護人員人力負擔,像是快速比對藥品交互作用等,若要運用在醫療第一線,畢竟事涉民眾健康,應嚴謹臨床試驗,不過AI可說是台灣密碼,從台灣(Taiwan)、總統蔡英文(Tsai)、賴清德(Lai)的英文名稱,恰巧都有AI兩字,代表台灣很適合發展AI。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強調,台灣社會對醫療資源整體的投資必須增加,一旦有了經費,人力不足問題也能得到緩解,應結構性解決問題,而非每次都挖東牆補西牆,他另外建議讓「收支透明化」,民眾和政府共享資訊,社會才能達成共識、有團結性。

在詹長權發表的論文「台灣健康照護系統在新冠大流行後的挑戰與韌性」中提到,健保開辦至今,年度支出從新台幣1568億元成長到7498億元,儘管每次執政政權更替,每屆新任政府健保支出相較於前一任政府,約增加1.3至1.5倍,仍不足以涵蓋因人口結構老化而帶來的醫療資源增加。

詹長權表示,台灣的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CHE)2022年為503億美元(約新台幣1.6兆元),明顯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支出2040億美元,日本的4870億美元與韓國的1620億美元,解決方案是增加醫療資源,首要之務是讓醫療支出數據更公開透明,健保被保險人、保險人與政府共享資訊,才能凝聚增加健保費、政府投資的共識。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