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4 | 中央社
台灣狐蝠首例救援「蝠寶」長大了 野放重返自然
今年4月民眾通報救援的台灣狐蝠幼蝠「蝠寶」,已長大為成年個體,按野放訓練計畫,12日晚間順利飛離籠舍,追蹤小組透過無線電訊號,確認「蝠寶」安全生活在花蓮市區。
「蝠寶」今年4月20日在花蓮文創園區被狐蝠志工鍾秀綢通報救傷,被發現時是體重約80克的失親幼體,曾嘗試放在原地等待母蝠接回但失敗,3天後送往位於台東縣池上鄉東部野生動物救傷中心安置。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今天指出,過去沒有台灣狐蝠幼體照養後野放的案例,花蓮分署聯手野灣團隊、台灣蝙蝠學會及國立台北大學副教授陳湘繁進行討論及研究,採納日本狐蝠專家建議,制定「蝠寶」的照養及野放計畫。
為使狐蝠回到花蓮野放能取食在地食物,照養期間花蓮分署新城工作站、南華工作站定期採取野果,送至野灣供狐蝠食用。
花蓮分署指出,考量花蓮地區台灣狐蝠族群主要在人類居住的環境周邊棲息及覓食,環境當中的燈光、聲響等也是狐蝠回到野外後必須適應因子,最後規劃於花蓮市區內食源植物充足的地點設置軟野放籠舍。
經過野灣團隊半年多照顧,「蝠寶」長大到307公克的成年個體,野放前2週回到花蓮,入住空間較寬闊的軟野放籠舍,提前適應野外環境、晝夜變化,練習長距離飛行等。
花蓮分署指出,籠舍設計2個活動窗,12日晚間開啟籠舍,「蝠寶」在活動窗開啟後慢慢探索外界環境,晚間8時許飛離籠舍。
野放團隊在「蝠寶」身上裝設二合一發報器,透過無線電訊號、衛星定位追蹤,可掌握夜間活動地點。花蓮分署追蹤小組連續2天以無線電訊號追蹤到「蝠寶」,安全生活於花蓮市區,讓照養野放團隊放下一顆心,這次成功野放是台灣首次照養台灣狐蝠幼蝠的案例。
花蓮分署指出,這次成功照養幼蝠且野放案例,可作為日後重要參考依據,將持續追蹤「蝠寶」一段時間。
為慶祝「蝠寶」成功回到大自然,花蓮分署推出「蝠寶」布偶,12月1日起同步於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及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等轄內育樂場域販售,希望更多民眾一同保育與人類生活很接近的一級瀕危保育類野生動物台灣狐蝠。
花蓮分署也呼籲,觀察狐蝠請掌握「不干擾、不中斷、不打燈」的原則,若有發現幼蝠或受傷個體,第一時間應通報縣市政府(1999),或花蓮分署(0800-057930),切勿帶回私自照養,避免觸法。
「蝠寶」今年4月20日在花蓮文創園區被狐蝠志工鍾秀綢通報救傷,被發現時是體重約80克的失親幼體,曾嘗試放在原地等待母蝠接回但失敗,3天後送往位於台東縣池上鄉東部野生動物救傷中心安置。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今天指出,過去沒有台灣狐蝠幼體照養後野放的案例,花蓮分署聯手野灣團隊、台灣蝙蝠學會及國立台北大學副教授陳湘繁進行討論及研究,採納日本狐蝠專家建議,制定「蝠寶」的照養及野放計畫。
為使狐蝠回到花蓮野放能取食在地食物,照養期間花蓮分署新城工作站、南華工作站定期採取野果,送至野灣供狐蝠食用。
花蓮分署指出,考量花蓮地區台灣狐蝠族群主要在人類居住的環境周邊棲息及覓食,環境當中的燈光、聲響等也是狐蝠回到野外後必須適應因子,最後規劃於花蓮市區內食源植物充足的地點設置軟野放籠舍。
經過野灣團隊半年多照顧,「蝠寶」長大到307公克的成年個體,野放前2週回到花蓮,入住空間較寬闊的軟野放籠舍,提前適應野外環境、晝夜變化,練習長距離飛行等。
花蓮分署指出,籠舍設計2個活動窗,12日晚間開啟籠舍,「蝠寶」在活動窗開啟後慢慢探索外界環境,晚間8時許飛離籠舍。
野放團隊在「蝠寶」身上裝設二合一發報器,透過無線電訊號、衛星定位追蹤,可掌握夜間活動地點。花蓮分署追蹤小組連續2天以無線電訊號追蹤到「蝠寶」,安全生活於花蓮市區,讓照養野放團隊放下一顆心,這次成功野放是台灣首次照養台灣狐蝠幼蝠的案例。
花蓮分署指出,這次成功照養幼蝠且野放案例,可作為日後重要參考依據,將持續追蹤「蝠寶」一段時間。
為慶祝「蝠寶」成功回到大自然,花蓮分署推出「蝠寶」布偶,12月1日起同步於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及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等轄內育樂場域販售,希望更多民眾一同保育與人類生活很接近的一級瀕危保育類野生動物台灣狐蝠。
花蓮分署也呼籲,觀察狐蝠請掌握「不干擾、不中斷、不打燈」的原則,若有發現幼蝠或受傷個體,第一時間應通報縣市政府(1999),或花蓮分署(0800-057930),切勿帶回私自照養,避免觸法。
最新生活新聞
-
-
「臺南400城市食力-觀光美食博覽會」11/29盛大登場 邀民眾認識臺南飲食文化
(23 分鐘前) -
立法委員陳亭妃要求交通部溝通越捷 期盼台南復飛越南可如期
(39 分鐘前) -
越捷航空臺南胡志明航線延期復飛
(39 分鐘前) -
台灣港務連3年獲TCSA永續經營單項績效獎
(42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