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 中央社
荷蘭最潮事務所 台籍建築師搭橋改造台灣公共空間
台荷交流400年(3)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鹿特丹24日專電)在荷蘭走進觀光客必訪的鹿特丹市場(Markthal),巨型馬蹄外觀和整片拱頂鮮豔彩繪都令人讚嘆;鏡頭轉向台南「河樂廣場」,下凹式重現早年運河的露天親水廊帶,讓人難以想像這裡曾破敗20多年,一度被認為是當地治安毒瘤。
這兩處相距9600公里的公共空間活化案,都來自國際知名的建築師事務所MVRDV。在這家新潮事務所的鹿特丹總部裡,有3名台灣來的建築師,落腳多年的他們除了參與其他跨國案件,也成為連結荷蘭設計與台灣空間的橋梁。
擔任MVRDV台灣總監的廖慧昕於2002年到鹿特丹的建築學院深造,當時台灣建築系師生多數留學美國,但她「想看不一樣的世界」,並對1990年代荷蘭建築強調功能性設計的SuperDutch風潮感到好奇,畢業後便在此成家立業。
另一位台籍員工廖期逸曾在台灣建築界工作數年,2016年來到MVRDV後,被荷蘭建築規劃的社會性所吸引,「包括對工人、對一般居民的住宅權利這些東西,很早就反映在他們的建築設計上面,很上軌道地把社會性融入到建築裡」。
在美國、法國念建築的鄒蘅則直率地笑說:「我是為愛來到荷蘭。」鄒蘅在2011年隨男友返鄉,體驗過不同國際社會的她,對荷蘭人的行事風格別有心得。
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話題從鹿特丹市容變化,一路聊到荷蘭人的溝通效率,乃至校園裡的「6分哲學」人才養成環境,從中看到各面向的荷蘭式務實。
廖慧昕剛來時對鹿特丹的治安不良印象深刻,但20年來這個城市快速改造,許多新穎建築成為地標,被喻為「設計之都」。
她觀察鹿特丹城市建設規劃的延續性比較強,或許因為市長不是民選,不會因政治立場而人亡政息,規劃調整聽從專業,若發現某區域的開發過於單一,也願意檢討修正,改變建築功能或用地屬性的彈性較大。
鄒蘅舉鹿特丹市場為例,這個設計案一大挑戰是防火系統要求限制了創意。「荷蘭人的務實是說,他會去想這個法規為什麼那樣訂。它的原因是希望發生緊急事件的時候,人可以被救出來;所以設計溝通時會看到這個點,看問題的本質,而非只看法規文字。」
市政府後來評估同意MVRDV團隊的防火設計,包括挑高設計搭配頂部通風井來取代防火閘門、前後兩側的大面積玻璃帷幕以單層設計,讓消防車必要時可直接撞破而入,用解決事情本質的方式換得設計彈性。
廖慧昕說:「如果你跟荷蘭人說什麼事情不可以,他一定會問你為什麼。他們還滿願意去挑戰原則,但他們那個原則本身又可以收納很多不同人的意見。」
鄒蘅表示,荷蘭人決策之前會花長時間、經過非常大幅的討論,盡量設法納入相關單位,因此較少發生重大錯誤。大家討論協商之後的規劃「可能不是最佳解,卻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
廖期逸觀察到的面向是,過去鹿特丹都市規劃的討論多是關切治安問題,如今會討論是否過度仕紳化(gentrification,或中產階級化)。因為改造經濟較差地區、開發提供新住宅,讓新的中產階層進去後,就會漸漸聽到輿論探討雖然社區變好、變漂亮,卻擠壓到原來的社群、出現資源分配不平等的問題。
他說:「像這些社會性的議題,就可以看到在表面的、現代化的背後,其實有一個很完整、滿健全的反省跟討論。」
荷蘭人的務實溝通也讓他們感受深刻。鄒蘅舉例,她今年參與MVRDV設計台北國際書展荷蘭館期間,一位與各國來賓接觸經驗豐富的翻譯家為書展翻譯後,就在臉書發評語「荷蘭人不講廢話」。
廖慧昕以MVRDV設計改建台南新化果菜市場為例,提案概念是要讓整片屋頂像梯田一樣拿來種菜,但台灣公共工程慣例是在建造階段並未納入未來營運使用單位,所以設計構想不見得能實現。
她表示,當時台南市府人員一度覺得,那就不要屋頂綠化了,反正旁邊都是田地;但荷蘭團隊不想砍掉最在意的設計重點,所以說服業主採取屋頂先種草的折衷方案,保留將來可改造成梯田的機會。
廖慧昕說:「那個案子讓我看到荷蘭的文化,就是我們可以理解台灣業主的觀點,但我們也不想要完全就被放棄(創意),在協調過程中找到平衡點。」
廖慧昕指出,MVRDV有來自約40個國家的員工,荷蘭的同事平均來說「台風很穩」,即便年輕實習生都可以侃侃而談並有幽默感。從職場溝通到業務談判折衝技巧,是從小教育鼓勵發言、與同學合作的環境養成。
她說,荷蘭人念小學時就要上台簡報,小學不打分數也沒有排名,只有一個曲線表呈現學生在各科目的落點。「對他們來說,老師、家長比較在乎小孩子在學校有沒有辦法交朋友、有沒有被邀請去生日派對」,因此從小養成溝通、社交能力,加上不在群體裡被比較、衡量,而是追求自己的進步,所以較有自信,接受失敗的韌性很大,創意和創新產業蓬勃。
鄒蘅對荷蘭人溝通能力的觀察是「你很少看到失控的荷蘭人」,再激烈的話題也能維持成熟理性,她認為這種游刃有餘的文化來自「6分哲學」。在荷蘭,中學、大學的分數以10分滿分、6分及格,「大家覺得其實拿6分是最優秀的」,因為這代表這些人生活過得多彩多姿,學業也能剛剛好過關。
廖慧昕指出,在荷蘭街頭可以看到年輕人快樂地鋪馬路,不像東亞社會要好成績、好職業、好收入,這裡沒有大家必須要去追求的社會框架。「我們的成功比較會有固定的形象,他們的成功比較沒有標準面向;成功可能代表生活很好、嗜好跟收入有很好的平衡。」
3位建築師觀察荷蘭的務實文化,或許源自與海爭地的環境挑戰下,必須務實、彈性地解決基本需求的痛點,而非像南歐義大利建築那樣有餘裕做華麗細緻的裝飾。
台灣社會文化同樣被喻為務實、彈性,來自環境的困難挑戰也沒少過,但從社會框架到空間設計創意、美學,卻與荷蘭大不相同。
廖期逸認為,差別在於荷蘭人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想事情的方式和生活環境都滿有自信。「荷蘭人跟你講荷蘭這個國家,我聽到的說法是滿一致的,而台灣還在重新尋找自己的認同,不管是歷史記憶或生活方式、美學品味,台灣都還在轉換的過程當中。」
「外國人在台灣可能會覺得被特別的眼光看待,但我們在這邊身為外國人,不會受到這種特別眼光,工作上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所以滿舒服的。」廖期逸說。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鹿特丹24日專電)在荷蘭走進觀光客必訪的鹿特丹市場(Markthal),巨型馬蹄外觀和整片拱頂鮮豔彩繪都令人讚嘆;鏡頭轉向台南「河樂廣場」,下凹式重現早年運河的露天親水廊帶,讓人難以想像這裡曾破敗20多年,一度被認為是當地治安毒瘤。
這兩處相距9600公里的公共空間活化案,都來自國際知名的建築師事務所MVRDV。在這家新潮事務所的鹿特丹總部裡,有3名台灣來的建築師,落腳多年的他們除了參與其他跨國案件,也成為連結荷蘭設計與台灣空間的橋梁。
擔任MVRDV台灣總監的廖慧昕於2002年到鹿特丹的建築學院深造,當時台灣建築系師生多數留學美國,但她「想看不一樣的世界」,並對1990年代荷蘭建築強調功能性設計的SuperDutch風潮感到好奇,畢業後便在此成家立業。
另一位台籍員工廖期逸曾在台灣建築界工作數年,2016年來到MVRDV後,被荷蘭建築規劃的社會性所吸引,「包括對工人、對一般居民的住宅權利這些東西,很早就反映在他們的建築設計上面,很上軌道地把社會性融入到建築裡」。
在美國、法國念建築的鄒蘅則直率地笑說:「我是為愛來到荷蘭。」鄒蘅在2011年隨男友返鄉,體驗過不同國際社會的她,對荷蘭人的行事風格別有心得。
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話題從鹿特丹市容變化,一路聊到荷蘭人的溝通效率,乃至校園裡的「6分哲學」人才養成環境,從中看到各面向的荷蘭式務實。
廖慧昕剛來時對鹿特丹的治安不良印象深刻,但20年來這個城市快速改造,許多新穎建築成為地標,被喻為「設計之都」。
她觀察鹿特丹城市建設規劃的延續性比較強,或許因為市長不是民選,不會因政治立場而人亡政息,規劃調整聽從專業,若發現某區域的開發過於單一,也願意檢討修正,改變建築功能或用地屬性的彈性較大。
鄒蘅舉鹿特丹市場為例,這個設計案一大挑戰是防火系統要求限制了創意。「荷蘭人的務實是說,他會去想這個法規為什麼那樣訂。它的原因是希望發生緊急事件的時候,人可以被救出來;所以設計溝通時會看到這個點,看問題的本質,而非只看法規文字。」
市政府後來評估同意MVRDV團隊的防火設計,包括挑高設計搭配頂部通風井來取代防火閘門、前後兩側的大面積玻璃帷幕以單層設計,讓消防車必要時可直接撞破而入,用解決事情本質的方式換得設計彈性。
廖慧昕說:「如果你跟荷蘭人說什麼事情不可以,他一定會問你為什麼。他們還滿願意去挑戰原則,但他們那個原則本身又可以收納很多不同人的意見。」
鄒蘅表示,荷蘭人決策之前會花長時間、經過非常大幅的討論,盡量設法納入相關單位,因此較少發生重大錯誤。大家討論協商之後的規劃「可能不是最佳解,卻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
廖期逸觀察到的面向是,過去鹿特丹都市規劃的討論多是關切治安問題,如今會討論是否過度仕紳化(gentrification,或中產階級化)。因為改造經濟較差地區、開發提供新住宅,讓新的中產階層進去後,就會漸漸聽到輿論探討雖然社區變好、變漂亮,卻擠壓到原來的社群、出現資源分配不平等的問題。
他說:「像這些社會性的議題,就可以看到在表面的、現代化的背後,其實有一個很完整、滿健全的反省跟討論。」
荷蘭人的務實溝通也讓他們感受深刻。鄒蘅舉例,她今年參與MVRDV設計台北國際書展荷蘭館期間,一位與各國來賓接觸經驗豐富的翻譯家為書展翻譯後,就在臉書發評語「荷蘭人不講廢話」。
廖慧昕以MVRDV設計改建台南新化果菜市場為例,提案概念是要讓整片屋頂像梯田一樣拿來種菜,但台灣公共工程慣例是在建造階段並未納入未來營運使用單位,所以設計構想不見得能實現。
她表示,當時台南市府人員一度覺得,那就不要屋頂綠化了,反正旁邊都是田地;但荷蘭團隊不想砍掉最在意的設計重點,所以說服業主採取屋頂先種草的折衷方案,保留將來可改造成梯田的機會。
廖慧昕說:「那個案子讓我看到荷蘭的文化,就是我們可以理解台灣業主的觀點,但我們也不想要完全就被放棄(創意),在協調過程中找到平衡點。」
廖慧昕指出,MVRDV有來自約40個國家的員工,荷蘭的同事平均來說「台風很穩」,即便年輕實習生都可以侃侃而談並有幽默感。從職場溝通到業務談判折衝技巧,是從小教育鼓勵發言、與同學合作的環境養成。
她說,荷蘭人念小學時就要上台簡報,小學不打分數也沒有排名,只有一個曲線表呈現學生在各科目的落點。「對他們來說,老師、家長比較在乎小孩子在學校有沒有辦法交朋友、有沒有被邀請去生日派對」,因此從小養成溝通、社交能力,加上不在群體裡被比較、衡量,而是追求自己的進步,所以較有自信,接受失敗的韌性很大,創意和創新產業蓬勃。
鄒蘅對荷蘭人溝通能力的觀察是「你很少看到失控的荷蘭人」,再激烈的話題也能維持成熟理性,她認為這種游刃有餘的文化來自「6分哲學」。在荷蘭,中學、大學的分數以10分滿分、6分及格,「大家覺得其實拿6分是最優秀的」,因為這代表這些人生活過得多彩多姿,學業也能剛剛好過關。
廖慧昕指出,在荷蘭街頭可以看到年輕人快樂地鋪馬路,不像東亞社會要好成績、好職業、好收入,這裡沒有大家必須要去追求的社會框架。「我們的成功比較會有固定的形象,他們的成功比較沒有標準面向;成功可能代表生活很好、嗜好跟收入有很好的平衡。」
3位建築師觀察荷蘭的務實文化,或許源自與海爭地的環境挑戰下,必須務實、彈性地解決基本需求的痛點,而非像南歐義大利建築那樣有餘裕做華麗細緻的裝飾。
台灣社會文化同樣被喻為務實、彈性,來自環境的困難挑戰也沒少過,但從社會框架到空間設計創意、美學,卻與荷蘭大不相同。
廖期逸認為,差別在於荷蘭人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想事情的方式和生活環境都滿有自信。「荷蘭人跟你講荷蘭這個國家,我聽到的說法是滿一致的,而台灣還在重新尋找自己的認同,不管是歷史記憶或生活方式、美學品味,台灣都還在轉換的過程當中。」
「外國人在台灣可能會覺得被特別的眼光看待,但我們在這邊身為外國人,不會受到這種特別眼光,工作上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所以滿舒服的。」廖期逸說。
最新生活新聞
-
-
高雄市第4季開發區土地標售 標出3標4筆土地 標脫率43%
(13 分鐘前) -
光寶科技宋恭源捐雄工億元證券 陳其邁感謝挹注教育
(17 分鐘前) -
北部地區農糧組唯一 新北茶農獲全國模範農民
(20 分鐘前) -
信義房屋人才招募新片 年輕人晉升無雙黃線
(20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