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7°
( 18° / 15° )
氣象
2024-12-03 | 中央社

澎湖造林30年後的展望,在地人做在地事,強化社區參與是必要趨勢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11月29日邀請澎湖在地民眾參與「澎湖造林30年成果回顧走讀工作坊及研討座談會」活動,回顧民國81年以來30多年的造林歷史與成果,與會專家學者分享澎湖造林遭遇困境,主要在於氣候與立地環境條件不佳,東北季風與颱風造成的鹹水煙(鹽霧)使樹苗猶如醃鹹菜而枯萎,常導致造林失敗,投入成本相對高昂,如今澎湖造林工作隊已累積30年寶貴造林經驗,可藉此檢討往後造林更新方法,發掘在地原生植被,另外已經適應澎湖環境之外來樹種也不可忽略,應逐步強化複層林營造,更必須深化社區夥伴關係,公私協力,輔導社區團體認養及參與造林地經營管理,讓在地人做在地事。

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指出,11月28、29日與澎湖縣政府合辦「澎湖造林30年成果回顧走讀工作坊及研討座談會」,第一天(28日)活動由前林務局「澎湖造林工作隊」歷任造林隊長,帶領來自全台各地林業人員走讀澎湖各鄉鎮造林地,任內親手打造天人湖與觀林台、協助營區造林綠化的83歲澎防部前司令范宰宇將軍全程參與,走讀時提到當年沒有經費,是動用軍方人力掘出人工湖並參與造林,訴說與前司令宋川強將軍興建雙湖園及雙龍湖的付出,才成就今天的優美園區;李秋鳳隊長帶領青螺濕地走讀時說,嘗試種紅樹林是認為森林跟海有密切關係,森林若建構好可以提供海洋更多的有機質對海洋生物魚類應該是好事,結果發現退潮時許多魚苗一隻隻從紅樹林游出去,讓他參透這就是「生命的環流」,生生不息的概念,正是造林的重要意義,林業保育署廖副署長一光也讚許這與正在推動的國土綠網棲地串連不謀而合。

29日上午在澎科大舉辦研討座談會,參與人數逾120人,前澎湖造林推行小組召集人李桃生演講時認為,澎湖森林的本質是國家也是澎湖縣資產,更是全澎湖人的資產,澎湖人應當共同參與,在地人必須做在地事,且後續人造林的維護與老化更新仍有相當作為。蔡俊哲副隊長特別提到,澎湖的南洋杉是他78年植樹節開始種植,主因是曾觀察到澎湖墳墓旁栽種的南洋杉生長相當好,推斷此樹種可適應澎湖環境,果然後續推廣種植後不負期待,成為澎湖行道樹、營區與社區周邊大量栽種的樹種,而陳義孝老闆也補充,許多澎湖居民擔心南洋杉日漸高大後,遇颱風恐倒伏影響人民安全,因此反對種植,甚至要求將南洋杉砍頭,但他以自身經驗強調南洋杉是相當安全的樹種,無須過度擔心。嘉義大學何坤益教授則認為,澎湖造林應發掘原生植被,但適應在地氣候的種類如南洋杉與木麻黃仍不應被忽略,可加強種源篩選,並提醒未來氣候變遷下,澎湖造林將越加困難,採生態造林相當可行卻也昂貴。澎湖縣林務公園管理所李振綱所長從地方的角度,針對澎湖造林未來展望提出期許。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朱木生副分署長則以中央角度說明澎湖造林可累積創造的效益多元,不但能增加碳吸存量,也能綠化城鄉環境,更促進觀光發展與創造就業機會,後續造林策略上除調整苗木培育需求,強化複層林營造外,必須持續深化社區夥伴關係,讓在地社區認養參與經營管理。而參與下午走讀造林地行程的在地民眾,多數是第一次接觸造林地,透過導讀人員的解說才瞭解第一線造林的困境及因應的造林方法,也更認同造林隊前輩所付出的努力。

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楊瑞芬分署長強調,澎湖造林工作隊執行澎湖造林任務30餘年,完成新植造林與綠美化面積達2200餘公頃,投入造林經費達27億元,創造在地無數商機,目前造林工作隊雖完成階段性任務,但也轉型成立屏東分署潮州工作站澎湖分站,服務面向變更加多元,除持續造林、撫育外,森林保護、生態保育、海岸線清潔維護,都是屏東分署目前在澎湖推動的工作。林業保育署廖一光副署長也勉勵,記錄下澎湖造林30年的歷史,別具紀念價值與意義,這次臺灣各地林業人員來澎湖交流,當汲取離島造林經驗,繼續為臺灣各離島與海岸地區精進造林技術,營造更優質、兼具防風定砂,提供調節氣候、增進生物多樣性功能的多層次海岸林,以達到永續利用目標,進而分享生物多樣性多元惠益,林業保育署承諾將攜手澎湖縣政府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生活,陪伴在地社區一同參與並投入更多關注力道。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