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7 | 中央社
KPMG安侯建業發佈第二屆《臺灣永續風險大調查》報告 「社會面應對力」將是企業eSg績效展現分水嶺!
隨著「不平等及社會相關財務揭露框架」(TISFD)預計於2026年正式上路。KPMG安侯建業今(17)日發表第二屆《臺灣永續風險大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0%的企業表示永續風險將衝擊其核心競爭力,更是發現社會面(S)永續風險是刻不容緩的挑戰,如何養成迎戰這些風險的「社會應對力」將是企業eSg績效展現的分水嶺!
KPMG安侯建業執行長施威銘表示,全球矚目的TISFD(不平等及社會相關財務揭露框架)雖然即將在2025年推出試行草案,2026年目標正式上路,但是從歷次調查結果而言,我國面對社會面(S)的永續風險早就已經是現在進行式! KPMG安侯自2014年開始即投入社會企業、社會創新,甚至是社會影響力等永續創新的議題研究,正持續性的協助工商各界與使命型組織建立社會應對力、採取創新行動以因應變遷。期望能協助企業在面對永續風險時,能夠有效應對和促成轉型機會,從而實現長期的永續發展。
KPMG安侯建業永續發展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于紀隆表示,永續風險是企業在當前和未來經營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挑戰,各界應將永續風險納入其策略及治理流程,主要得從「情境規劃」、「ESG 轉型」、「創新策略」等三個角度進行考量。唯有洞察未來環境與社會變遷的走勢,方有機會掌握 ESG 轉型的關鍵,進而發展出創新的因應之道或解決方案。因此,KPMG安侯建業推動此次調查,也正期待廣邀各界一起看清未來風險局勢,作為邁向永續創新的第一步。
本次調查中最受關注的十大永續風險中有五項是社會風險,除了前次調查中上榜的「少子化」、「超高齡化」、「經濟不平等及貧富差距大」分別為第二、三、五名,本次更有「社會對立」、「心理健康惡化」躍升進前十名,成為受訪者最關注的社會風險。調查發起人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指出,這也顯示了除「極端氣候災害頻傳」、「自然資源枯竭」及「空氣品質持續惡化」等環境風險之外,如何發展社會應對力以有效回應榜上的社會風險,更是企業績效展現、乃至攸關台灣未來的焦點!
本次大調查涵蓋企業、工商團體、使命型組織(如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合作事業)及學術研究、投資人及媒體等跨界利害關係人之負責人、各級主管及職員總共回收了1,021份有效樣本,並分析出六大關鍵警訊:
1.受訪者擔憂九大風險將於五年內影響 50%以上的臺灣人口受訪者擔憂六大社會風險、兩大經濟風險與一大環境風險將於 5 年內影響超過 50%台灣人口,且逾 75%企業尚未或僅初步準備應對。逾 50%的使命型組織認為整體社會資源投入不足,尚待各界共同正視與回應!
KPMG安侯企管健康照護與生技產業服務團隊主持人蘇嘉瑞說,高齡與少子現象不僅影響醫療照護資源,對勞動力的衝擊與消費市場轉移更是不容忽視。台灣超高齡社會已來,2036年更將成為極高齡(ultra-aged)國家,高齡永續成為政府與企業共同重視的國安議題。
2.超過 80%企業表示永續風險將衝擊其核心競爭力, 92%企業未開始或僅初步做好準備企業面對人口結構變遷、勞動條件不佳與學用落差等議題導致的嚴重缺工,又有全球暖化、AI 新科技氾濫等考驗夾擊,已有 85.5%營運不穩定性因此提升、81.5%持續受人才流失與員工招募所苦、61.3%自認競爭力下降,足見永續風險不僅左右企業中長期發展,更已開始挑戰其當前的經營。 縱使如此,本屆調查顯示仍有逾 70%企業投入 ESG 係以「建立聲譽」為主要動機,而非回應市場競爭或營運穩定性挑戰;且僅有 1%企業自認已有效應對或解決本業前三大風險、92%則尚未開始或僅初步回應—顯見 ESG 的目標不應再是品牌行銷,而是須加速思考如何藉此因應永續風險的衝擊、以及早做足準備。
KPMG安侯建業國際新秩序整合策略辦公室主持人劉中惠說明,面對來自多方的不確定性,包含地緣政治、氣候變遷、數位浪潮和國際法令等因素都在顯著地衝擊著企業的經營環境。企業該如何達到「韌性」以應對這些變化的能力,並從中歸納所有受到影響的面向,並以全局觀來產出具備企業永續思維的戰略,將會是決勝的第一步!
3.逾60%企業認為推動永續創新挑戰在於:影響力評估、內部意識與認知及相關人力或專業等三大面向超過 60%企業表示,已訂定了 ESG 目標,但在推動時仍因「難以評估方案所帶來的影響力」、「管理階層或員工缺乏永續意識與認知」、「未有外部夥伴、內部人力或經驗來設計行動方案」等挑戰而難以累積成果。此外,調查亦發現,不同規模的公司面對的挑戰也各異:大型企業(員工 201 人以上)近四成認為永續意識與認知缺乏、跨部門合作困難是主要的阻礙,中小型企業(員工 6 – 200 人)則尚有逾三成面對資金不足的窘境、小與微型企業(員工 5 人以下)面對類似挑戰者更超過四成。
黃正忠說,多數的企業仍把永續當作是防守(費用),而不是進攻(投資),為此才難以有效將永續化為成長動能與創新策略。倘若金融業可以思考尚有哪些過往較難近用金融服務的弱勢族群,並依照其市場需求重新思考產品設計與佈局,進而有機會增加服務客戶人數、也改善弱勢族群的金融韌性與理財能力;食品業能從友善土地、在地原物料、減少包材等思維設計出永續甜點。這些才是化被動為主動、具創新成長動能之影響力 DNA 的策略性思維,善加運用方能聚合跨部門的翻轉力道。
4.逾50%使命型組織未有資源或能力進行影響力評估近年來,由於愈來愈多永續風險解方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且評估其有效性的方式與過往的財務計算迥異。因此影響力績效評估確實已成為國際間熱議的話題與需求。本屆調查也顯示,面對眾多利害關係人的期待,有半數使命型組織其實樂於配合衡量成果,但有 68%未有時間或人力、58%缺乏相關資金、51%則不清楚如何評估。因此,如何偕各方之力補足缺口、降低企業與民眾加入改變的門檻,將是接下來回應永續風險的一大挑戰。
KPMG安侯永續社會影響力及永續創新服務協理侯家楷表示,近年已有許多影響力導向之捐款或投資機構願意陪伴以解決環境、社會風險訴求出發的使命型組織進行影響力評估的探索。
5.超過50%使命型組織認無充足人才及行銷力,難以論述自身價值即使永續議題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焦點,仍有 66%使命型組織苦無充足人才、50%自認品牌行銷能力不足與未能清楚傳達影響力為主要的發展瓶頸。雖然組織充滿翻轉現狀的理想與好點子,無法清楚向既有員工/潛在人才、客戶、消費者等內外部利害關係人傳遞其價,仍難以帶動社會一起化永續風險為轉機。
侯家楷解析,無論是企業或者是使命型組織應先自問幾個關鍵問題,即可掌握影響力論述之鑰,如:「我的產品服務,有機會為哪些永續風險創造正面改變?」「有哪些永續風險先前已有投入?成效如何?」「為什麼過去其他企業或我的投入,仍舊無法化解風險?」若期待創造具有企業獨特價值且影響幅度深又廣的改變,需從企業的產業與特性出發,並連結永續風險的關鍵痛點,以找到真正有機會創造影響力的切角。
6.僅38.1%受訪者對臺灣的未來持正向態度,世代之間對於「誰該負責」抱持不同觀點面對重重風險,僅 38.1%受訪者對臺灣的未來保持樂觀或非常樂觀,更有 25.5%持負面態度。即使如此,仍有超過四成民眾認為個人應一起行動翻轉現狀,也期待政府(逾八成)、企業(逾七成)負起責任。有趣的是,受調查者期許政府、企業對風險有所回應的比例隨著年齡增加提升,認為個人應身體力行的比例則有著相反的趨勢—或可窺知年輕族群為了自己的未來已開始改變,但對當前政府與企業回應風險的信心不足。
KPMG安侯建業工業產業主持人劉彥伯表示,低底薪高獎金的薪酬設計,講究年資與工作倫理的傳統思維,無法吸引追求公平與立即反映績效的年輕世代,提供具市場競爭力、遊戲規則透明、目標設定合理且能夠連結獎酬的績效管理制度,可以大幅提升職場跨世代的動力,而建構彈性、多元的勞動環境與條件,兼顧生活與工作的平衡,除了追求數字的成果,多一點同理心的文化與領導哲學,將是企業持續成長的催化劑!
【關於本調查】本次大調查邀請70個協辦單位、倡議夥伴共同推動,包含工商團體、使命型組織、影響力投資及媒體等。其調查涵蓋企業、工商團體、使命型組織(如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合作事業)及學術研究、投資人及媒體等跨界利害關係人之負責人、各級主管及職員。調查期間從2024年2月21日至5月8日,總共回收了1,021份有效樣本。
【聯絡調查團隊】若貴單位針對以上永續風險,具備既有之回應解方或有意提供創新解方,歡迎加入《臺灣永續風險大調查》倡議夥伴的行列進行進一步討論與交流,敬請聯繫《臺灣永續風險大調查》工作小組(TaiwanSustainabilityRisk@kpmg.com.tw)。
KPMG安侯建業執行長施威銘表示,全球矚目的TISFD(不平等及社會相關財務揭露框架)雖然即將在2025年推出試行草案,2026年目標正式上路,但是從歷次調查結果而言,我國面對社會面(S)的永續風險早就已經是現在進行式! KPMG安侯自2014年開始即投入社會企業、社會創新,甚至是社會影響力等永續創新的議題研究,正持續性的協助工商各界與使命型組織建立社會應對力、採取創新行動以因應變遷。期望能協助企業在面對永續風險時,能夠有效應對和促成轉型機會,從而實現長期的永續發展。
KPMG安侯建業永續發展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于紀隆表示,永續風險是企業在當前和未來經營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挑戰,各界應將永續風險納入其策略及治理流程,主要得從「情境規劃」、「ESG 轉型」、「創新策略」等三個角度進行考量。唯有洞察未來環境與社會變遷的走勢,方有機會掌握 ESG 轉型的關鍵,進而發展出創新的因應之道或解決方案。因此,KPMG安侯建業推動此次調查,也正期待廣邀各界一起看清未來風險局勢,作為邁向永續創新的第一步。
本次調查中最受關注的十大永續風險中有五項是社會風險,除了前次調查中上榜的「少子化」、「超高齡化」、「經濟不平等及貧富差距大」分別為第二、三、五名,本次更有「社會對立」、「心理健康惡化」躍升進前十名,成為受訪者最關注的社會風險。調查發起人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指出,這也顯示了除「極端氣候災害頻傳」、「自然資源枯竭」及「空氣品質持續惡化」等環境風險之外,如何發展社會應對力以有效回應榜上的社會風險,更是企業績效展現、乃至攸關台灣未來的焦點!
本次大調查涵蓋企業、工商團體、使命型組織(如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合作事業)及學術研究、投資人及媒體等跨界利害關係人之負責人、各級主管及職員總共回收了1,021份有效樣本,並分析出六大關鍵警訊:
1.受訪者擔憂九大風險將於五年內影響 50%以上的臺灣人口受訪者擔憂六大社會風險、兩大經濟風險與一大環境風險將於 5 年內影響超過 50%台灣人口,且逾 75%企業尚未或僅初步準備應對。逾 50%的使命型組織認為整體社會資源投入不足,尚待各界共同正視與回應!
KPMG安侯企管健康照護與生技產業服務團隊主持人蘇嘉瑞說,高齡與少子現象不僅影響醫療照護資源,對勞動力的衝擊與消費市場轉移更是不容忽視。台灣超高齡社會已來,2036年更將成為極高齡(ultra-aged)國家,高齡永續成為政府與企業共同重視的國安議題。
2.超過 80%企業表示永續風險將衝擊其核心競爭力, 92%企業未開始或僅初步做好準備企業面對人口結構變遷、勞動條件不佳與學用落差等議題導致的嚴重缺工,又有全球暖化、AI 新科技氾濫等考驗夾擊,已有 85.5%營運不穩定性因此提升、81.5%持續受人才流失與員工招募所苦、61.3%自認競爭力下降,足見永續風險不僅左右企業中長期發展,更已開始挑戰其當前的經營。 縱使如此,本屆調查顯示仍有逾 70%企業投入 ESG 係以「建立聲譽」為主要動機,而非回應市場競爭或營運穩定性挑戰;且僅有 1%企業自認已有效應對或解決本業前三大風險、92%則尚未開始或僅初步回應—顯見 ESG 的目標不應再是品牌行銷,而是須加速思考如何藉此因應永續風險的衝擊、以及早做足準備。
KPMG安侯建業國際新秩序整合策略辦公室主持人劉中惠說明,面對來自多方的不確定性,包含地緣政治、氣候變遷、數位浪潮和國際法令等因素都在顯著地衝擊著企業的經營環境。企業該如何達到「韌性」以應對這些變化的能力,並從中歸納所有受到影響的面向,並以全局觀來產出具備企業永續思維的戰略,將會是決勝的第一步!
3.逾60%企業認為推動永續創新挑戰在於:影響力評估、內部意識與認知及相關人力或專業等三大面向超過 60%企業表示,已訂定了 ESG 目標,但在推動時仍因「難以評估方案所帶來的影響力」、「管理階層或員工缺乏永續意識與認知」、「未有外部夥伴、內部人力或經驗來設計行動方案」等挑戰而難以累積成果。此外,調查亦發現,不同規模的公司面對的挑戰也各異:大型企業(員工 201 人以上)近四成認為永續意識與認知缺乏、跨部門合作困難是主要的阻礙,中小型企業(員工 6 – 200 人)則尚有逾三成面對資金不足的窘境、小與微型企業(員工 5 人以下)面對類似挑戰者更超過四成。
黃正忠說,多數的企業仍把永續當作是防守(費用),而不是進攻(投資),為此才難以有效將永續化為成長動能與創新策略。倘若金融業可以思考尚有哪些過往較難近用金融服務的弱勢族群,並依照其市場需求重新思考產品設計與佈局,進而有機會增加服務客戶人數、也改善弱勢族群的金融韌性與理財能力;食品業能從友善土地、在地原物料、減少包材等思維設計出永續甜點。這些才是化被動為主動、具創新成長動能之影響力 DNA 的策略性思維,善加運用方能聚合跨部門的翻轉力道。
4.逾50%使命型組織未有資源或能力進行影響力評估近年來,由於愈來愈多永續風險解方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且評估其有效性的方式與過往的財務計算迥異。因此影響力績效評估確實已成為國際間熱議的話題與需求。本屆調查也顯示,面對眾多利害關係人的期待,有半數使命型組織其實樂於配合衡量成果,但有 68%未有時間或人力、58%缺乏相關資金、51%則不清楚如何評估。因此,如何偕各方之力補足缺口、降低企業與民眾加入改變的門檻,將是接下來回應永續風險的一大挑戰。
KPMG安侯永續社會影響力及永續創新服務協理侯家楷表示,近年已有許多影響力導向之捐款或投資機構願意陪伴以解決環境、社會風險訴求出發的使命型組織進行影響力評估的探索。
5.超過50%使命型組織認無充足人才及行銷力,難以論述自身價值即使永續議題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焦點,仍有 66%使命型組織苦無充足人才、50%自認品牌行銷能力不足與未能清楚傳達影響力為主要的發展瓶頸。雖然組織充滿翻轉現狀的理想與好點子,無法清楚向既有員工/潛在人才、客戶、消費者等內外部利害關係人傳遞其價,仍難以帶動社會一起化永續風險為轉機。
侯家楷解析,無論是企業或者是使命型組織應先自問幾個關鍵問題,即可掌握影響力論述之鑰,如:「我的產品服務,有機會為哪些永續風險創造正面改變?」「有哪些永續風險先前已有投入?成效如何?」「為什麼過去其他企業或我的投入,仍舊無法化解風險?」若期待創造具有企業獨特價值且影響幅度深又廣的改變,需從企業的產業與特性出發,並連結永續風險的關鍵痛點,以找到真正有機會創造影響力的切角。
6.僅38.1%受訪者對臺灣的未來持正向態度,世代之間對於「誰該負責」抱持不同觀點面對重重風險,僅 38.1%受訪者對臺灣的未來保持樂觀或非常樂觀,更有 25.5%持負面態度。即使如此,仍有超過四成民眾認為個人應一起行動翻轉現狀,也期待政府(逾八成)、企業(逾七成)負起責任。有趣的是,受調查者期許政府、企業對風險有所回應的比例隨著年齡增加提升,認為個人應身體力行的比例則有著相反的趨勢—或可窺知年輕族群為了自己的未來已開始改變,但對當前政府與企業回應風險的信心不足。
KPMG安侯建業工業產業主持人劉彥伯表示,低底薪高獎金的薪酬設計,講究年資與工作倫理的傳統思維,無法吸引追求公平與立即反映績效的年輕世代,提供具市場競爭力、遊戲規則透明、目標設定合理且能夠連結獎酬的績效管理制度,可以大幅提升職場跨世代的動力,而建構彈性、多元的勞動環境與條件,兼顧生活與工作的平衡,除了追求數字的成果,多一點同理心的文化與領導哲學,將是企業持續成長的催化劑!
【關於本調查】本次大調查邀請70個協辦單位、倡議夥伴共同推動,包含工商團體、使命型組織、影響力投資及媒體等。其調查涵蓋企業、工商團體、使命型組織(如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合作事業)及學術研究、投資人及媒體等跨界利害關係人之負責人、各級主管及職員。調查期間從2024年2月21日至5月8日,總共回收了1,021份有效樣本。
【聯絡調查團隊】若貴單位針對以上永續風險,具備既有之回應解方或有意提供創新解方,歡迎加入《臺灣永續風險大調查》倡議夥伴的行列進行進一步討論與交流,敬請聯繫《臺灣永續風險大調查》工作小組(TaiwanSustainabilityRisk@kpmg.com.tw)。
最新生活新聞
-
-
【元旦新制懶人包】滿10歲可「自動查驗通關」 租金補貼放寬一次看
(26 分鐘前) -
臺東縣愛國蒲聯外替代道路通車 饒慶鈴:持續提升地方基礎建設
(35 分鐘前) -
臺東陸軍役男入營報到 軍人服務站叮嚀關懷
(45 分鐘前) -
教育部:持續補助公幼增設或轉型2歲專班
(46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