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4-12-20 | 中央社

HIV感染者10年生活品質調查 找無友善醫療困擾增

台灣露德協會今天公布愛滋感染者10年生活品質調查報告,發現雖然治療效果已大幅進步,但找不到友善醫療的困擾度,卻比10年前增加近1倍,更有病患因此無法做關節置換手術。

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理事長邱飄逸在記者會上簡報指出,近年愛滋治療大幅進步,透過藥物有效治療,可達成U=U(測不到病毒等於不具傳染力),生理健康品質大幅提升,壽命延長與一般人無異,但僅靠醫療技術,還不足提升感染者的照護品質。

協會進行愛滋感染者10年生活品質調查報告,共回收2605份問卷,填答者平均37.56歲,男性占9成。結果發現,10年來感染者「生理健康品質」大幅提升,其中因治療副作用造成生活困擾的情形,比率降低超過10個百分點;因身體狀況不佳感到困擾的比率也降低逾15個百分點。

心理健康品質部分,卻改善有限,甚至有惡化的狀況。調查發現,工作、親密關係和社交關係上的困擾,相較10年前都略有增加;感受到憂鬱情緒的感染者,從2013年的79%驟升至2023年的98%。

值得注意的是,找不到友善醫療的困擾度,從2013年的34.6%,大幅提升到去年的61.7%。露德協會解釋,因過往感染者須優先考量「能不能活下去」,但隨醫療技術進步,HIV已成為可以控制的慢性病,除感染科以外,更多科別的就醫環境友善度因此浮上檯面。

「10年前擔心活不了,現在擔心活不好。」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至今已23年的光哥(化名)提到,身邊有友人因愛滋感染者身分,遭拒絕進行骨質疏鬆關節置換手術,只能從北部轉院到中部,才順利完成手術;也有人在在癌症手術期間,遲遲找不到友善的看護服務,等找到看護,已經2週過去。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感染科主治醫師顧文瑋指出,目前愛滋醫療環境面臨雙重挑戰,一是整體醫療體系對感染者的歧視與偏見,二是醫病的有效溝通仍不容易。

顧文瑋說,2023年調查就指出,仍有3成感染者曾遭遇就醫歧視;此外,約38%感染者不知如何與醫療人員討論藥物副作用問題。再再反映目前醫療體系中,相關人員不僅對愛滋認知不足,醫病權力落差也引發溝通不良等問題。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