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6°
( 17° / 16° )
氣象
2024-12-26 | 中央社

近半拾荒者收入低於3000元 民團籲正視尊嚴勞動

拾荒者是資源回收體系一環,民團今天指出,調查顯示,拾荒者以中高齡女性為主,且有近半拾荒者每月收入不到新台幣3000元,呼籲政府重新審視回收基金制度等,正視尊嚴勞動。

台灣勞工陣線、五角拌回收平權協會共同召開記者會,公布拾荒者公正轉型研究調查結果,此調查在9月至12月間進行,透過走訪全台灣北中南9個縣市,實地訪問超過300名拾荒者,匯集第一手資訊後進行分析。

調查顯示,拾荒者對於回收系統的貢獻堪比清潔隊,2023年列冊的拾荒者回收量為64萬7270公噸,與清潔隊回收量的69萬6132公噸不相上下,且這僅是有列冊的拾荒者,顯見拾荒者長期以來在資源回收體系中扮演隱形卻關鍵的角色。

調查指出,拾荒者群體中有7成是女性,其中又以65至75歲年齡層為大宗,受訪對象在拾荒前的過去工作主要以「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為主、占33.8%,其次為「機械設備及組裝人員」占23.5%。

離開工作的原因是屆齡退休或因年紀因素被資遣占29.8%,因外部環境因素,包含疫情、工廠外移、公司倒閉等占22.5%,以及重大意外11.3%或體力衰退7.3%,不得不退出職場。

另外,根據調查,有近半拾荒者、約48.3%每月回收收入低於3000元,收入介於3001元至6000元的比率為28.5%,回收收入介於6000元以下者占整體76.8%。

民團表示,進一步追蹤,回收工作收入低並非拾荒者不努力,而是回收物價格太低所導致,以紙類來說,1公斤僅1.8元,寶特瓶1公斤只有2元,氣候變遷造成天氣炎熱、暴雨也使得拾荒者工時減少,導致即便每天花費在拾荒工作上近10小時,收入仍有限。

民團指出,透過長期田野觀察及調查發現,拾荒者面臨資收關懷計畫與實際需求不相符的困境,多數地方政府仍以低收或中低收為主要優先資格,顯示政府對拾荒者的認知依然留在「慈善救助」心態,不只未重視拾荒者對台灣環境的付出,更不符合拾荒者應有的公正轉型支持。

民團呼籲,政府應該視拾荒者為輔助基層清潔隊員處理回收工作的重要夥伴,並與中小型回收業者合作,將垃圾與回收基礎設施納入都市規劃一環,並將拾荒者意見納入政策參考中,共同尋思台灣環保城市的下一步。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