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3°
( 14° / 12° )
氣象
2025-02-04 | 中央社

台北國際書展「文學成影」 透視文學改編影視的生命力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文學館策劃2025台北國際書展「文學書區」—「文學成影」主題展館,邀集九歌、文訊、洪範、爾雅、聯合文學、印刻等出版社,共同呈現歷年來改編為影視劇作的文學故事。

今(4)日總統賴清德蒞臨參觀展區,由國立臺灣文學館長陳瑩芳、各出版社代表介紹文學改編影視作品,總統賴清德以情感豐沛的臺灣台語朗讀文學原著《屁窒囡仔的謝師宴》、《油麻菜籽》,令在場觀眾相當動容,臺文館長陳瑩芳也特別致贈該館出版、甫獲2025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插畫展入選的華、台語雙繪本《樹可能記得》、《樹仔凡勢猶會記》。

下午開幕儀式,則由文化部長李遠、國立臺灣文學館長陳瑩芳、九歌出版社發行人蔡澤玉、文訊雜誌社社長封德屏、印刻文學生活誌執行主編蔡俊傑、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周昭翡等各出版社代表共同為展覽揭幕,在台北國際書展的熱鬧盛會中,為參觀民眾提供一場充滿文學光影的饗宴。

身兼編劇及作家,並且親身參與臺灣新電影年代的文化部長李遠致詞時細數臺灣文學及電影的發展歷程。他說,臺灣電影與文學的關係從台語時代開始,雖然在推行「說國語」、禁說台語的年代,楊麗花歌仔戲改編成的台語電影在1982年成為最後一部台語片,但慶幸的是緊接著而來的臺灣新電影時代,「我們迫不及待的改編」,從黃春明、王禎和、張愛玲、白先勇、王文興,到廖輝英、李昂等大量文學作品改編,造成1980年代臺灣電影的興盛。雖然後來經歷過臺灣電影長達10年的沒落期,但近年又見到許多文學作品改編為影劇及電影,因為文學乘載著臺灣社會歷史及文化,改編後很容易成為一個IP,讓更多人看見文學作品本身,甚至帶到全世界,「在我任內,我會努力讓文學改編成影劇的現象發生很多次」。

國立臺灣文學館長陳瑩芳表示,臺文館近年除了致力於臺灣文學史料的保存與活化,同時注重文學外譯及轉譯,協助推動「文學改編影視」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除了台北國際書展的「文學成影」展區,位於新莊文化部的一樓藝廊則以「光浪臺流」為題,聚焦於近10年的文學改編影視現象,展期至2月26日,內容相互輝映。4月1日將於臺南本館擴大舉辦「意料之外神展開:踏上文學銀幕奇幻之旅」特展,深度展出文學改編影視的歷史脈絡及珍貴文物與影像;6月也將辦理「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媒合會,創造臺灣文學改編影視的更多可能性。

九歌出版社發行人蔡澤玉談及,九歌展位以「握筆與運鏡」呈現本次主題,也介紹經典作品《油麻菜籽》、廣獲歡迎的《花甲男孩》、改編為舞臺劇《新娘妝》的〈彩妝血祭〉等,期待讀者在展區找到喜愛的作品。文訊雜誌社社長封德屏介紹改編自白先勇《臺北人》的《一把青》、改編自西西《哀悼乳房》的《天生一對》,歡迎現場觀眾參觀文訊、爾雅、洪範等出版社精心策劃的「文學專門店」。

印刻文學生活誌執行主編蔡俊傑分享《傀儡花》、《成為怪物以前》等文學原著,也談及「改編」是不同領域的相互刺激,文學創作者發想作品時將改編的可能性納入考量;影像創作者也同時從文學作品中尋求深度。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周昭翡則說,聯文展位除了展示文學大老《黃春明電影小說集》,入圍六項金鐘獎《華麗計程車行》的原著《華麗計程車》等,也推薦給讀者許多具有改編潛力的新書。

臺文館表示,追劇是現代人的日常,不論是電影或是電視、串流影集,都早已走入大眾的生活之中,而文學則是影視內容的重要發動機之一,因此自去年起即著手策劃一系列展覽。本次台北國際書展「文學書區」,以「文學成影」為主題,介紹戰後以來臺灣文學改編為影視劇作的多重面向,包含台語電影、武俠、瓊瑤現象、新浪潮電影、性別議題、青春校園、作家身影、追劇日常等子題。

在「文學成影」展區內,展出諸如瓊瑤經典電影《庭院深深》海報、《兒子的大玩偶》新版小說集、電視劇《台北歌手》所演繹的珍貴史料《呂赫若日記》(複製品)、《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劇照,以及《油麻菜籽》、《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俗女日常》、《花甲男孩》等原著文本,同時也將放映文學改編的經典片段,藉由文本與影視的相互對照,看見以光影說故事的臺灣生命力。

此外,臺文館與各出版社,為增進作者與讀者的互動交流,書展期間特別在文學書區規劃了36場短講,邀請48位講者,進行36小時的「文學成影」大串流,從經典作品到當紅劇作,從文學改編到IP產業,亦有新書發表會、作者見面會,讓編劇、導演及原著作者現身與觀眾近距離交流,場場都是精彩可期的文學影視對話,各場次皆可免費參加且無須事先報名。

臺文館與各出版社也祭出滿額贈禮活動。凡購買臺文館出版品及商品均享折扣,觀眾於文學書區各展位現金消費500元以上,或是文化幣消費250元以上,還可至服務臺兌換乙份精美贈禮,每日限量50份,內容包含各出版社與臺文館提供的精美禮品,隨機發送,詳情請見臺文館藝文活動平台。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