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0°
( 10° / 10° )
氣象
2025-02-08 | 中央社

人與AI差異 芥川獎得主:創作欲望是最厲害才能

以「5%內容由生成式AI協作」發言震撼日本文壇「東京都同情塔」作家九段理江首度訪台。她認為人與AI差異在「創作欲望」,這份想與世界對話的欲望,正是她成為小說家最厲害的才能。

九段理江今晚以「是小說,也是未來之書」為題,在台北國際書展與台灣作家林新惠、蕭詒徽對談AI創作與語言意志的多重面向。

「東京都同情塔」描述2030年,日本正在籌備一座「罪犯應當被同情」為理念的新式罪犯收容所,挑戰同情與語言界限。全書不只讓九段理江獲得2024年芥川獎,而她在記者會的「5%內容由生成式AI協作」發言更引發熱議。

九段理江表示,她從未想過這段發言會引起大量話題,甚至有人以為是刻意「炎上」刺激書籍銷量,但她完全沒這個意思。況且日本「取消文化」嚴重,發言失當可能導致失去工作,不僅編輯臉色鐵青,身邊親友也相當擔心。

「但我一點也不擔心」九段理江接著解釋,AI加入創作在「東京都同情塔」脈絡上有其必然性。在書中世界就存在名為「AI-built」的人工智能軟體,角色像現實裡運用ChatGPT方式般使用、對話。

九段理江認為,時間會解決一切問題,尤其閱讀過書籍就能理解,確實一年後,幾乎沒有日本媒體再討論她使用AI。甚至比起小說家,她更被視為AI專家,常受邀上節目談論,「這證明大家對小說的關注度不及AI,但我樂觀地將其視為大眾接觸文學的美好機緣。」

究竟人工智能對創作者的影響為何,蕭詒徽坦言,縱使人類寫得比AI再好,但它能快速量產「2句話變成8百字」的誘惑力太大,如同電子郵件誕生後手寫信變少、Google發明後上圖書館變得麻煩,讓人類產生集體惰性。

九段理江則回應,耽溺方便是人之天性,但我們得不斷「自覺」,究竟是「使用AI者」還是「被AI所用」。在創作過程,她會透過與AI工具溝通,找到推進小說靈感,然而,對話越長,卻越發現人類與AI差異。

如同擅長近未來作家林新惠提及的「AI沒有創作欲望」得仰賴指令創作,但她與林新惠想創作,都是因為有內心有強烈想對世界說話的欲望,「每個人欲望存在不同地方,有沒有了解這個『欲望』從何而來,自覺這個問題,或許就能解決AI與人類的矛盾」。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