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6°
( 17° / 15° )
氣象
2025-02-21 | 中央社

廖俊智盼研究重貢獻解決問題 不以排名論文為目標

中研院長廖俊智今天表示,台灣學界研究多與社會脫鉤且制度偏重防弊,解決問題、貢獻社會才應該是共識目標,而非大學排名或論文,建議改變考核標準,支持多樣態貢獻。

114年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今天在宜蘭舉行第2天議程,上午由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報告「如何提升研發水準,以解決人才問題」。

廖俊智指出,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出生率低,導致大學延攬新進師資和招生不易,而經費未能大幅提昇,則使學界研究經費遠低於業界,制度偏重防弊,「一人咳嗽,萬人封城」;學研界未能清楚定義價值目標,研究多與社會脫鉤,抱怨則多於解決。

對於未來應採取的新做法,廖俊智建議,先設定好的目標,例如能感動人心、服務社會,依目標設定有效的考核機制,績優者給予適度鼓勵,才能達到正向循環;大學的目標包括培育人才、創造知識、貢獻社會,教授應有的目標為培養解決問題的人才、創造知識領先國內外類似研究,解決人文、社會、科學、技術等問題,以貢獻社會。

廖俊智提到,現在許多教授研究的首要目的是為升等或發表論文,學生進研究所則是為求職或美化學歷,但業界聘僱碩博士的目標首重解決問題能力,故師生都該以解決問題為共識目標,大學排名或論文應該是達成目標後的產物,而非目標本身。

觀察目前考核制度,廖俊智表示,教學、服務為門票,強調獨立研究,導致不利於合作,外審意見主導一切;他認為應改變評核標準,反映解決問題的目標價值,且評核標準並非同等適用各學門,同時支持多樣態貢獻和合作模式,考核要有客觀數據支持,也要有主觀判斷。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