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5 | 中央社
知識產業化的標竿~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領導的重量級細胞治療研究團隊,榮獲今年經濟部智慧財產局「113年國家發明創作獎 」發明獎金牌,實至名歸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113年國家發明創作獎 」(兩年一屆)評選揭曉;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領導的重量級細胞治療研究團隊,以「基因工程間充質幹細胞及其應用」發明專利作品,在全國418件合格參選案件中脫穎而出,榮獲發明獎金牌殊榮,並獲頒獎金40萬元 ,稱得上實至名歸!
大學的學術創新轉化為實際應用已是大勢所趨;近年來,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親自指導校院科研發展注入(3P)概念,落實知識產業化,老師寫paper希望能夠技轉,可以申請專利,然後又有產品,將學術創新轉化為實際應用,進而提升社會與產業價值,回饋社會讓人民有感,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蔡長海董事長領導的校院細胞治療研究團隊,以「基因工程間充質幹細胞及其應用」研究成果,獲得專利發明/第I 769535證號;今年榮獲經濟部智慧財產局「113年國家發明創作獎 」發明獎金牌殊榮,知識產業化的努力績效卓越優異,贏得專業評審青睞與高度肯定,令人激賞。金牌發明創作獎團隊成員有:鄭隆賓講座教授/器官移植中心榮譽院長、徐偉成副院長/特聘教授、陳建霖博士及李怡慧博士。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大約有1,220-1,500萬人中風,且每年約造成650萬人死亡。全球腦中風的死亡率僅次於心臟冠狀血管疾病和癌症,也是導致成年人和老人中重度肢體殘廢的第二大原因。以台灣而言,每年至少新增5萬名腦中風患者,死於腦中風者約一萬兩千人,居國人10大死因的前3名,占整體醫療費用約2.63%,近年來30-50歲間的族群中,腦中風患者也有增加的趨勢。從現今的科學研究中知道,腦中風有極高機率造成身心失能之後遺症,但腦中風後失能之患者其後續治療仍為一大挑戰。
近年來細胞治療研究蓬勃發展,隨著細胞培養技術的精進和幹細胞機制的瞭解讓科學家提出幹細胞具備修復受損組織和神經再生能力,但細胞治療有細胞培養穩定度保持不易、免疫排斥問題及致瘤性之風險,因此外泌體治療於再生醫學中日漸被重視。
為此,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細胞治療研究團隊致力於開發升級版之異體臍帶間質幹細胞衍生的外泌體;中國附醫器官移植中心榮譽院長鄭隆賓講座教授說明,此次參賽專利之內容便是首先必須透過特殊之非病毒轉殖之雙基因工程修飾技術將PD-L1和HGF修飾裝載到間質幹細胞內,再進而純化此雙基因修飾之間質幹細胞所衍生之外泌體(EXO-PD-L1-HGF)相較於無基因修飾之外泌體,此 EXO-PD-L1-HGF 更具有抑制發炎、抵抗因氧化壓力引起的細胞凋亡、主動標靶功能(targeting-CXCR4)及促進腦內源性神經幹細胞增生及分化進而提升神經再生修復之優勢,顯而易見,外泌體的研發是近年來醫療生技產業的重心。
除此之外,細胞治療研究團隊也致力於研發一套缺氧培養系統來解決目前外泌體的產量及純度不穩定的問題。所以,此EXO-PD-L1-HGF外泌體產品之科學性不僅被知名之高分國際期刊肯定(Advanced Science 2024.),且其未來應用於缺血性疾病是一個具備高度發展潛力的治療劑。經由進一步之商化量產,並陸續完成臨床前之ADME及CMC 工作,本團隊取得專利權後,已將此技術轉移授權至聖安生醫及顥晟生醫兩家公司,繼續朝向美國-FDA之pre-IND及IND的路前進。
鄭隆賓講座教授表示,細胞治療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研究和開發可應用於中風、癲癇、藥物成癮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特異性藥物。在經由國科會計畫及醫院研究計畫的支持,本團隊研發的基因工程修飾之間質幹細胞衍生外泌體具有4大創新關鍵特色:(1)攜帶PD- L1(有抗發炎功能)和HGF(抗細胞凋亡,促進細胞增生功能)之雙基因、(2)利用非病毒電轉染方式建立基因工程修飾之間質幹細胞(MSCs-PD-L1-HGF)、(3)利用缺氧培養環境提高外泌體(EXO-PD-L1-HGF)的產量、(4)此外泌體具備主動標靶特性(tarting-CXCR4)。而且也具備一般外泌體的特徵:低免疫原性、生物相容性高、低排斥性、易於穿過血腦屏障的奈米尺寸;此外泌體深具發展為新穎的非細胞治療劑之潛力。
況且,腦中風領域近30年未見新藥上市,在市場發展策略上,考量現今腦中風患者接受常規靜脈血栓溶解治療後仍有超過50%患者無法恢復自理能力,需要接受後續的輔助治療,腦中風的全球市場價值預估到2032年會有超過595億,同時2023-2032年的複合成長率預估約6%,腦中風發展市場規模確實相當驚人。
大學的學術創新轉化為實際應用已是大勢所趨;近年來,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親自指導校院科研發展注入(3P)概念,落實知識產業化,老師寫paper希望能夠技轉,可以申請專利,然後又有產品,將學術創新轉化為實際應用,進而提升社會與產業價值,回饋社會讓人民有感,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蔡長海董事長領導的校院細胞治療研究團隊,以「基因工程間充質幹細胞及其應用」研究成果,獲得專利發明/第I 769535證號;今年榮獲經濟部智慧財產局「113年國家發明創作獎 」發明獎金牌殊榮,知識產業化的努力績效卓越優異,贏得專業評審青睞與高度肯定,令人激賞。金牌發明創作獎團隊成員有:鄭隆賓講座教授/器官移植中心榮譽院長、徐偉成副院長/特聘教授、陳建霖博士及李怡慧博士。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大約有1,220-1,500萬人中風,且每年約造成650萬人死亡。全球腦中風的死亡率僅次於心臟冠狀血管疾病和癌症,也是導致成年人和老人中重度肢體殘廢的第二大原因。以台灣而言,每年至少新增5萬名腦中風患者,死於腦中風者約一萬兩千人,居國人10大死因的前3名,占整體醫療費用約2.63%,近年來30-50歲間的族群中,腦中風患者也有增加的趨勢。從現今的科學研究中知道,腦中風有極高機率造成身心失能之後遺症,但腦中風後失能之患者其後續治療仍為一大挑戰。
近年來細胞治療研究蓬勃發展,隨著細胞培養技術的精進和幹細胞機制的瞭解讓科學家提出幹細胞具備修復受損組織和神經再生能力,但細胞治療有細胞培養穩定度保持不易、免疫排斥問題及致瘤性之風險,因此外泌體治療於再生醫學中日漸被重視。
為此,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細胞治療研究團隊致力於開發升級版之異體臍帶間質幹細胞衍生的外泌體;中國附醫器官移植中心榮譽院長鄭隆賓講座教授說明,此次參賽專利之內容便是首先必須透過特殊之非病毒轉殖之雙基因工程修飾技術將PD-L1和HGF修飾裝載到間質幹細胞內,再進而純化此雙基因修飾之間質幹細胞所衍生之外泌體(EXO-PD-L1-HGF)相較於無基因修飾之外泌體,此 EXO-PD-L1-HGF 更具有抑制發炎、抵抗因氧化壓力引起的細胞凋亡、主動標靶功能(targeting-CXCR4)及促進腦內源性神經幹細胞增生及分化進而提升神經再生修復之優勢,顯而易見,外泌體的研發是近年來醫療生技產業的重心。
除此之外,細胞治療研究團隊也致力於研發一套缺氧培養系統來解決目前外泌體的產量及純度不穩定的問題。所以,此EXO-PD-L1-HGF外泌體產品之科學性不僅被知名之高分國際期刊肯定(Advanced Science 2024.),且其未來應用於缺血性疾病是一個具備高度發展潛力的治療劑。經由進一步之商化量產,並陸續完成臨床前之ADME及CMC 工作,本團隊取得專利權後,已將此技術轉移授權至聖安生醫及顥晟生醫兩家公司,繼續朝向美國-FDA之pre-IND及IND的路前進。
鄭隆賓講座教授表示,細胞治療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研究和開發可應用於中風、癲癇、藥物成癮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特異性藥物。在經由國科會計畫及醫院研究計畫的支持,本團隊研發的基因工程修飾之間質幹細胞衍生外泌體具有4大創新關鍵特色:(1)攜帶PD- L1(有抗發炎功能)和HGF(抗細胞凋亡,促進細胞增生功能)之雙基因、(2)利用非病毒電轉染方式建立基因工程修飾之間質幹細胞(MSCs-PD-L1-HGF)、(3)利用缺氧培養環境提高外泌體(EXO-PD-L1-HGF)的產量、(4)此外泌體具備主動標靶特性(tarting-CXCR4)。而且也具備一般外泌體的特徵:低免疫原性、生物相容性高、低排斥性、易於穿過血腦屏障的奈米尺寸;此外泌體深具發展為新穎的非細胞治療劑之潛力。
況且,腦中風領域近30年未見新藥上市,在市場發展策略上,考量現今腦中風患者接受常規靜脈血栓溶解治療後仍有超過50%患者無法恢復自理能力,需要接受後續的輔助治療,腦中風的全球市場價值預估到2032年會有超過595億,同時2023-2032年的複合成長率預估約6%,腦中風發展市場規模確實相當驚人。
最新生活新聞
-
-
全台獨家時尚生活品牌進駐丨lifelogy帶來全新購物體驗
(24 分鐘前) -
2025台灣燈會桃園圓滿落幕 中壢街道光影璀璨眾多遊客讚譽不絕
(25 分鐘前) -
「急診壅塞」醫護累癱!在野立委籲政府正視 陳其邁也喊:檢討健保制度
(27 分鐘前) -
特斯拉中國引入城市輔助駕駛功能 未達全自駕水準
(29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