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6 | 中央社
中山醫大通識課解析牽亡歌 師生思考生死與關懷
「風中燈牽亡歌團」團長林宗範今天向中山醫學大學師生分享思考生死與人文關懷的意義。他說,牽亡歌讓亡者安息、生者釋懷,在聲音與儀式中完成對生命的最後陪伴。
醫學教育除重視專業技術,如何深化對生命歷程的理解與關懷,也是重要課題。中山醫學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通識教育中心今天邀請「風中燈牽亡歌團」團長林宗範,講座以「生命最終的溫柔─牽亡歌」為題,全程以台語分享傳統民俗,他除講解牽亡歌的歷史與表演形式,現場演唱代表曲目。
牽亡歌是台灣喪葬儀式中極具代表性的陣頭表演,結合歌舞、戲劇等表演藝術與喪葬科儀,透過紅頭法師、尪姨、老婆、小旦與樂師等角色,搭配龍角、帝鍾、奉旨、烏鑼與木魚等法器,牽引亡魂回歸地府,也為生者提供情感撫慰與精神出口。
林宗範表示,牽亡歌不只是送別的儀式,更是一種充滿溫柔的療癒行動,讓亡者安息、生者釋懷,在聲音與儀式中完成對生命的最後陪伴。
中山醫大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林培雅指出,希望學生跳脫醫學中對理性與科學的相對偏重,從民俗文化中重新看見人與人的情感連結與臨終關懷。她強調,若醫學教育過度著重技術訓練,可能會忽略對人的同理與陪伴。
林培雅表示,透過牽亡歌的文化講座,學生學會用多元的視角看待生命與死亡,也學會在未來臨床工作中,以更溫柔與體貼的方式,面對病患與家屬,實踐醫學人文的精神。
醫學教育除重視專業技術,如何深化對生命歷程的理解與關懷,也是重要課題。中山醫學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通識教育中心今天邀請「風中燈牽亡歌團」團長林宗範,講座以「生命最終的溫柔─牽亡歌」為題,全程以台語分享傳統民俗,他除講解牽亡歌的歷史與表演形式,現場演唱代表曲目。
牽亡歌是台灣喪葬儀式中極具代表性的陣頭表演,結合歌舞、戲劇等表演藝術與喪葬科儀,透過紅頭法師、尪姨、老婆、小旦與樂師等角色,搭配龍角、帝鍾、奉旨、烏鑼與木魚等法器,牽引亡魂回歸地府,也為生者提供情感撫慰與精神出口。
林宗範表示,牽亡歌不只是送別的儀式,更是一種充滿溫柔的療癒行動,讓亡者安息、生者釋懷,在聲音與儀式中完成對生命的最後陪伴。
中山醫大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林培雅指出,希望學生跳脫醫學中對理性與科學的相對偏重,從民俗文化中重新看見人與人的情感連結與臨終關懷。她強調,若醫學教育過度著重技術訓練,可能會忽略對人的同理與陪伴。
林培雅表示,透過牽亡歌的文化講座,學生學會用多元的視角看待生命與死亡,也學會在未來臨床工作中,以更溫柔與體貼的方式,面對病患與家屬,實踐醫學人文的精神。
最新生活新聞
-
-
嘉義縣政府提醒災害期間確保維生用電力穩定
(15 分鐘前) -
新港首座公立住宿式長照機構動土 翁章梁:產業陸續成形
(15 分鐘前) -
跨越36屆的對決 南大羽球隊校友會高手雲集
(15 分鐘前) -
樂血定情,愛在安平 —— 公益捐血活動即將開展
(19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