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6 | 中央社
零基礎文組生學AI太難 政大微學程先教應用
文組生AI逆襲2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6日電)零基礎的文組學生,直接修讀理工科系AI課程,退選、停修的比例偏高,即便撐到最後,也高比例被當掉。政治大學開設「微學程」,先學AI應用,再由淺入深,形成階梯式歷程。
AI的發展讓文組學生感到危機,以人文、社會領域為主的政治大學,於民國112年校務會議就通過成立人工智慧跨域研究中心(以下簡稱AI跨域中心),整合各學院的力量培育AI人才。
政大AI跨域中心主任劉吉軒接受中央社專訪指出,當下學子都是「數位原生代」,對AI的重要性都有非常清楚的認知,不須老師多言。政大已建構出模組化、階梯式的培育系統,給予學生更好的引導。
教育部推動AI跨校聯盟,讓全國各地的大專學生都能修到AI課程。但劉吉軒目前觀察一個學期下來,聯盟課程要求的理工背景較高,政大學生退選、停修較多,堅持修完的人,又有許多人被當掉,可見對文組學生來說,這樣的課程門檻較高。
微學程結合各系專業 想深入還有學位學程
政大目前採取的策略,是開設9學分的「微學程」,主打完全沒有基礎也沒關係,也不用會程式設計。劉吉軒表示,「微學程」以AI工具的應用面為主,並透過專題實作課程,讓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生,都能把AI應用於自身專業。
劉吉軒以商學院為例,許多企業都非常重視FinTech(金融科技)的發展,徵選儲備幹部時,更喜歡挑選AI和資訊安全人才,且著重的不一定是程式技術,更多的是從管理面、制度面切入,畢竟很多資安漏洞的關鍵都是在「人」。
他說,另外像是公共行政系,開設人工智慧與數位治理課程,為公部門人才做準備。哲學系也有開課探討道德倫理與人工智慧的發展。
政大以「AI加X」和「AI in X」的概念,發揮跨域合作的優勢,在「微學程」意猶未盡的學生,還有進階的「人工智慧探索應用」等學分學程(15學分),以及「人工智慧應用學士學位學程」(42學分),形成由淺入深的學習進程。
政大人工智慧應用學位學程主任張家銘也舉例,傳播學院教授李怡志有一次參與馬祖漁業走私的新聞專題,因照片涉及隱私很難取得,便嘗試用AI生成圖像,並從中衍生出一系列關於新聞倫理的研究。
張家銘表示,資工背景的人大概會覺得既然要用AI生成圖像,當然要越真實越好,傳播學者關注的角度卻不一樣,他們認為必須讓讀者「意識到」這是一張假圖片,不會誤以為是實地拍攝的新聞照片,「會問出這樣的問題,就不是我們一般資工訓練出來的人所能想到的。」
學生社團玩AI 強調no math no code
政大英文系大四學生晏煒翔,雙主修AI學程並曾參與創設AI社團。大二時ChatGPT掀起一波風潮,他對AI在語言模型上的處理感到震驚,不僅是翻譯已相對準確,古典文學、電影句型也難不倒,可以做出很清楚的文本分析和摘要。
作為一個「純文系」背景的學生,晏煒翔深感或許有一天,自己的專業將被取代,因而投入AI學程。不過深入學習後,他也發現不須過度悲觀,如果只是將AI生成出來的東西,不斷地去訓練語言模型,整體品質就會有所下降,人類在其中仍要扮演一定的角色。
晏煒翔後來還參與成立AI社團,招社員時主打no math no code,也就是不用會寫程式,也不用會很厲害的數學,社團著重AI導論和工具應用,慢慢發展出一定的規模。
晏煒翔對AI如何幫助學作文特別感興趣,因為作文不像是學投籃、彈樂器,一旁的老師可以給予即時回饋,寫好的作品給老師批改需要時間,幾百字作文至少要看10分鐘,如果是要學寫小說,一來一回就要更多的時間。
然而在AI時代,語言模型讓作文也能獲得即時的回饋。晏煒翔深信在AI的協助下,未來人們要學習不同語言的寫作,甚至是要寫詩詞,都可以更快速地學習,這個領域絕對值得投入。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6日電)零基礎的文組學生,直接修讀理工科系AI課程,退選、停修的比例偏高,即便撐到最後,也高比例被當掉。政治大學開設「微學程」,先學AI應用,再由淺入深,形成階梯式歷程。
AI的發展讓文組學生感到危機,以人文、社會領域為主的政治大學,於民國112年校務會議就通過成立人工智慧跨域研究中心(以下簡稱AI跨域中心),整合各學院的力量培育AI人才。
政大AI跨域中心主任劉吉軒接受中央社專訪指出,當下學子都是「數位原生代」,對AI的重要性都有非常清楚的認知,不須老師多言。政大已建構出模組化、階梯式的培育系統,給予學生更好的引導。
教育部推動AI跨校聯盟,讓全國各地的大專學生都能修到AI課程。但劉吉軒目前觀察一個學期下來,聯盟課程要求的理工背景較高,政大學生退選、停修較多,堅持修完的人,又有許多人被當掉,可見對文組學生來說,這樣的課程門檻較高。
微學程結合各系專業 想深入還有學位學程
政大目前採取的策略,是開設9學分的「微學程」,主打完全沒有基礎也沒關係,也不用會程式設計。劉吉軒表示,「微學程」以AI工具的應用面為主,並透過專題實作課程,讓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生,都能把AI應用於自身專業。
劉吉軒以商學院為例,許多企業都非常重視FinTech(金融科技)的發展,徵選儲備幹部時,更喜歡挑選AI和資訊安全人才,且著重的不一定是程式技術,更多的是從管理面、制度面切入,畢竟很多資安漏洞的關鍵都是在「人」。
他說,另外像是公共行政系,開設人工智慧與數位治理課程,為公部門人才做準備。哲學系也有開課探討道德倫理與人工智慧的發展。
政大以「AI加X」和「AI in X」的概念,發揮跨域合作的優勢,在「微學程」意猶未盡的學生,還有進階的「人工智慧探索應用」等學分學程(15學分),以及「人工智慧應用學士學位學程」(42學分),形成由淺入深的學習進程。
政大人工智慧應用學位學程主任張家銘也舉例,傳播學院教授李怡志有一次參與馬祖漁業走私的新聞專題,因照片涉及隱私很難取得,便嘗試用AI生成圖像,並從中衍生出一系列關於新聞倫理的研究。
張家銘表示,資工背景的人大概會覺得既然要用AI生成圖像,當然要越真實越好,傳播學者關注的角度卻不一樣,他們認為必須讓讀者「意識到」這是一張假圖片,不會誤以為是實地拍攝的新聞照片,「會問出這樣的問題,就不是我們一般資工訓練出來的人所能想到的。」
學生社團玩AI 強調no math no code
政大英文系大四學生晏煒翔,雙主修AI學程並曾參與創設AI社團。大二時ChatGPT掀起一波風潮,他對AI在語言模型上的處理感到震驚,不僅是翻譯已相對準確,古典文學、電影句型也難不倒,可以做出很清楚的文本分析和摘要。
作為一個「純文系」背景的學生,晏煒翔深感或許有一天,自己的專業將被取代,因而投入AI學程。不過深入學習後,他也發現不須過度悲觀,如果只是將AI生成出來的東西,不斷地去訓練語言模型,整體品質就會有所下降,人類在其中仍要扮演一定的角色。
晏煒翔後來還參與成立AI社團,招社員時主打no math no code,也就是不用會寫程式,也不用會很厲害的數學,社團著重AI導論和工具應用,慢慢發展出一定的規模。
晏煒翔對AI如何幫助學作文特別感興趣,因為作文不像是學投籃、彈樂器,一旁的老師可以給予即時回饋,寫好的作品給老師批改需要時間,幾百字作文至少要看10分鐘,如果是要學寫小說,一來一回就要更多的時間。
然而在AI時代,語言模型讓作文也能獲得即時的回饋。晏煒翔深信在AI的協助下,未來人們要學習不同語言的寫作,甚至是要寫詩詞,都可以更快速地學習,這個領域絕對值得投入。
最新生活新聞
-
-
今日高溫好天氣!週三下半天鋒面報到 專家曝「本週最嚴重降雨時段」
(1 小時前) -
愛是我的信仰-李魁賢追思紀念會 文化部長李遠代表頒贈總統褒揚令
(2 小時前) -
金門國際海洋藝術季圓滿落幕!6大藝術品持續現地展出
(2 小時前) -
賜死作文3/教育不平等?全台僅17%中小學設閱讀推動教師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