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6 | 中央社
台大開文組專屬AI課 專題實作人機共創能力
文組生AI逆襲3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6日電)為拉近與AI的距離,台大文學院為文組學生開設專屬AI課,並透過專題實作學習與AI共創,還為教師規劃工作坊,助AI素養融入課程,透過雙管齊下,將AI帶來的危機感變為轉機。
為迎接AI社會的到來,台灣大學文學院於113學年起引入AI的實質培訓,開設兩門專屬於文學院學生的基礎AI課程,包括「生成式AI的人文導論」、「AI與數位人文研究專題」。
台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謝舒凱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AI科技迅速發展,引發人文領域或其他知識密集有關的領域感到焦慮,但其實AI的衝擊是全面的,即使資工領域也不能例外,例如寫coding(程式編碼)的能力也可能受到AI挑戰。
「AI的發展看似帶來危機感,但也可能是轉機」,謝舒凱提到,AI迅速發展讓文學、藝術等領域的創作門檻變低,可能性則變高,因此台大文學院希望培養學生擁有AI能力,但如何讓沒有資訊基礎的文組學生能按部就班上手,這不只是全台大學的難題,也是全世界都在面臨的挑戰。
謝舒凱坦言,文組學生常因學習的背景,導致對科技發展保持一定距離,要不就是懷疑自己不行,要不就是心理抗拒,因此首先要拉近人文學生跟AI的距離感,讓學生不要排斥、不要恐懼,然後再將AI融入學生關心的領域。
以台大文學院這學期開設的「生成式AI的人文導論」課程為例,這門課同時也是台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聯盟的課程之一,限人社領域學生修習。
謝舒凱說,這門課是特別針對人文領域學生設計的AI技術與應用入門課,搭配與人文主題相關的實作練習,如文史哲、語言與溝通、藝術音樂、遊戲創作等,希望讓學生透過親自發想和執行專案,將AI和自身所學結合,實際感受AI帶來的幫助和效益,幫助學生將AI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AI可以成為家教,也能成為幫手」,謝舒凱舉例,在執行專案過程中,不懂的地方可以讓AI幫忙找答案、用各種方法說明,很多工作也可以下指令讓AI完成,藉此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人文領域學生只要熟悉與AI共創或協作的模式,並結合自身所學,未來就不怕被職場淘汰。
除了鼓勵學生掌握AI能力,教師也是一大關鍵。謝舒凱表示,人文領域知識是長久的累積,需要時間理解和沉澱,因此有時候人文領域教師對社會變遷的感知不會那麼快速,如果想讓教師們因應AI去調整課程設計,就需要花更大的心力。
謝舒凱提到,台大文學院也在規劃AI主題的工作坊,希望幫助院內教師們瞭解AI的發展和影響,當老師們對AI有感,有意識且主動想要去改變時,就能激發源源不斷的教學創意。
大學時就讀中山外文系的石晴方,在老師推薦下參與國科會的研究計畫,針對語言進行量化分析,並在研究過程中產生興趣,後來選讀台大語言學研究所,並開始投入AI領域。
石晴方分享,念研究所時曾到大學部修程式相關課程,但自己起步較慢,不像資工系學生已學了幾年,在學習用程式去處理語言文化資料時難免感到吃力,但她沒有氣餒,透過多次練習、與同學討論、做中學,加上課堂實際執行專案,雖然多花一些時間,但也慢慢追上大家的腳步。
外界常擔心文組學生的職場競爭力,石晴方認為,文學院的背景,對她在職場也有不少幫助,在校時對於報告、論文品質、文字呈現和表達等要求,對她後來在工作時寫書面報告或投影片時都有助益,組織架構、表達清晰、起承轉合都更有脈絡。
石晴方提到,業界很注重說故事的能力,即使有數據,但為何要這麼做、能得到什麼、要採取什麼行動、有何預期效益,文學院的訓練有助於清楚表達這些重點,更能懂得把故事講好。
對於有心想學習AI的文組學弟妹,石晴方建議,可以盡量參加有實作專案的課程,課程中的討論資料、成果報告和專案都會變成學習經驗累積的成果,如果能跟未來職場有連結就更好;若行有餘力,還可參加業界實習,或擔任研究助理或參與研究計畫,由於業界看重實際經驗,這些都有助於展現自身能力。
目前在科技產業任職的石晴方表示,自己感覺到科系的界線越來越模糊,雖還未看到AI大量取代人類工作的趨勢,但確實因AI加速工作流程,而不斷出現新的需求,這時就需要更多有效率的人力去做這些工作,因此要想辦法變成快速適應力強﹑善用工具的人,就不用擔心會被AI取代。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6日電)為拉近與AI的距離,台大文學院為文組學生開設專屬AI課,並透過專題實作學習與AI共創,還為教師規劃工作坊,助AI素養融入課程,透過雙管齊下,將AI帶來的危機感變為轉機。
為迎接AI社會的到來,台灣大學文學院於113學年起引入AI的實質培訓,開設兩門專屬於文學院學生的基礎AI課程,包括「生成式AI的人文導論」、「AI與數位人文研究專題」。
台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謝舒凱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AI科技迅速發展,引發人文領域或其他知識密集有關的領域感到焦慮,但其實AI的衝擊是全面的,即使資工領域也不能例外,例如寫coding(程式編碼)的能力也可能受到AI挑戰。
「AI的發展看似帶來危機感,但也可能是轉機」,謝舒凱提到,AI迅速發展讓文學、藝術等領域的創作門檻變低,可能性則變高,因此台大文學院希望培養學生擁有AI能力,但如何讓沒有資訊基礎的文組學生能按部就班上手,這不只是全台大學的難題,也是全世界都在面臨的挑戰。
謝舒凱坦言,文組學生常因學習的背景,導致對科技發展保持一定距離,要不就是懷疑自己不行,要不就是心理抗拒,因此首先要拉近人文學生跟AI的距離感,讓學生不要排斥、不要恐懼,然後再將AI融入學生關心的領域。
以台大文學院這學期開設的「生成式AI的人文導論」課程為例,這門課同時也是台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聯盟的課程之一,限人社領域學生修習。
謝舒凱說,這門課是特別針對人文領域學生設計的AI技術與應用入門課,搭配與人文主題相關的實作練習,如文史哲、語言與溝通、藝術音樂、遊戲創作等,希望讓學生透過親自發想和執行專案,將AI和自身所學結合,實際感受AI帶來的幫助和效益,幫助學生將AI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AI可以成為家教,也能成為幫手」,謝舒凱舉例,在執行專案過程中,不懂的地方可以讓AI幫忙找答案、用各種方法說明,很多工作也可以下指令讓AI完成,藉此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人文領域學生只要熟悉與AI共創或協作的模式,並結合自身所學,未來就不怕被職場淘汰。
除了鼓勵學生掌握AI能力,教師也是一大關鍵。謝舒凱表示,人文領域知識是長久的累積,需要時間理解和沉澱,因此有時候人文領域教師對社會變遷的感知不會那麼快速,如果想讓教師們因應AI去調整課程設計,就需要花更大的心力。
謝舒凱提到,台大文學院也在規劃AI主題的工作坊,希望幫助院內教師們瞭解AI的發展和影響,當老師們對AI有感,有意識且主動想要去改變時,就能激發源源不斷的教學創意。
大學時就讀中山外文系的石晴方,在老師推薦下參與國科會的研究計畫,針對語言進行量化分析,並在研究過程中產生興趣,後來選讀台大語言學研究所,並開始投入AI領域。
石晴方分享,念研究所時曾到大學部修程式相關課程,但自己起步較慢,不像資工系學生已學了幾年,在學習用程式去處理語言文化資料時難免感到吃力,但她沒有氣餒,透過多次練習、與同學討論、做中學,加上課堂實際執行專案,雖然多花一些時間,但也慢慢追上大家的腳步。
外界常擔心文組學生的職場競爭力,石晴方認為,文學院的背景,對她在職場也有不少幫助,在校時對於報告、論文品質、文字呈現和表達等要求,對她後來在工作時寫書面報告或投影片時都有助益,組織架構、表達清晰、起承轉合都更有脈絡。
石晴方提到,業界很注重說故事的能力,即使有數據,但為何要這麼做、能得到什麼、要採取什麼行動、有何預期效益,文學院的訓練有助於清楚表達這些重點,更能懂得把故事講好。
對於有心想學習AI的文組學弟妹,石晴方建議,可以盡量參加有實作專案的課程,課程中的討論資料、成果報告和專案都會變成學習經驗累積的成果,如果能跟未來職場有連結就更好;若行有餘力,還可參加業界實習,或擔任研究助理或參與研究計畫,由於業界看重實際經驗,這些都有助於展現自身能力。
目前在科技產業任職的石晴方表示,自己感覺到科系的界線越來越模糊,雖還未看到AI大量取代人類工作的趨勢,但確實因AI加速工作流程,而不斷出現新的需求,這時就需要更多有效率的人力去做這些工作,因此要想辦法變成快速適應力強﹑善用工具的人,就不用擔心會被AI取代。
最新生活新聞
-
新北引進AI學習診斷分析系統 精準備戰統測 提升競爭力!
(19 分鐘前) -
中山大學祭3千3百萬元 助學生安心出國、拓展國際視野
(21 分鐘前) -
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提醒清明掃墓期間加強防範森林火災,共同守護山林安全
(27 分鐘前) -
蔣萬安:4市會議討論產業衝擊與勞工生計
(32 分鐘前) -
寶山2期再生水不足提環差 環委憂影響民生再審
(32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