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9°
( 21° / 18° )
氣象
2025-04-07 | 中央社

經濟學者費爾文薩爾訪台 建構非洲新想像

以著作「非洲烏托邦」為非洲國家鋪築積極願景的塞內加爾作家費爾文薩爾(Felwine Sarr),日前首度訪台。他認為文化是走向理想社會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他創作的出發點。

「非洲烏托邦」(Afrotopia)繁體中文版3月在台灣首度出版。薩爾2016年在書中以簡潔易懂的文字,主張非洲應掙脫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束縛,走出自己的道路,建立屬於自身的思維體系與發展願景,在全球學術與文化界引發廣泛討論,啟發非洲世界的集體想像。

薩爾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透露,其實創作背後藏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完成寫作時,我的手稿被偷走了。」他笑說,原本就想用大眾能閱讀的語言書寫,不使用過度艱深的術語,但失去手稿後,他只得回頭從較短的草稿重建全書,「結果小偷幫我濃縮重點了!」

在矛盾中尋找自我後殖民的身分認同

在作品中,薩爾強調非洲的自主發展與區域團結。他認為非洲各國應攜手探索自身未來,透過聯盟與群體代表性,提升整體在國際地緣政治中的能見度,而非被動接受全球化潮流的衝擊。書籍出版後,在非洲各地被廣泛閱讀與引用,甚至影響人們的生活哲學,激發許多文化再創作,包括以書名命名的藝術展、電影等。

不過薩爾也坦言,「在經濟與政治層面,卻沒有太多迴響。沒有哪位領導人真的去讀這本書。」他苦笑說,即便有人讀了,要真正推動根本性的改變,仍需要時間與實踐。因此他正著手撰寫新書,討論如何具體落實「非洲烏托邦」的藍圖。

在「非洲烏托邦」裡大量探討非洲國家如何在後殖民時代重塑自身身分。薩爾指出,所有經歷殖民的國家都需面對身分認同的重構議題,「某種程度來說,殖民的相遇是暴力的,我們同時是他者也是自己,要在這樣的矛盾中找到身分,非常困難。」

不過,薩爾認為非洲或許不像台灣那樣深陷文化認同焦慮,儘管歷經殖民,非洲文化依然鮮明且有活力。他提到,即便是移民到美國的非洲後裔,依舊保有自己的姓氏與文化記憶,「這就像藏在灰燼下的火苗,只要撥開表層,它依然在燃燒。」

島民勇闖世界家鄉是永遠的精神島嶼

與台灣相似,薩爾的家鄉位於塞內加爾盧姆群島中的一座小島尼奧迪奧(Niodior)。他認為島上的孩子對「外面的世界」有更敏銳的感知力與探索欲望,「島外就是全世界。我一直覺得,島民都是天生的旅行者。」

他曾出版「安居世界」(Habiter le monde)一書,傳達「與其安頓在某處,不如學會在世界裡生活」的理念。從塞內加爾求學,到法國攻讀經濟學,如今遠赴美國教書,薩爾認為旅程是擺脫單一視角的必經之路。而他的家鄉,也成了他精神上的島嶼,陪伴他四處闖蕩,並持續透過文字、詩與各種創作表達其精神核心。

薩爾:文化是GDP無法衡量的力量

談到「烏托邦」這個詞,薩爾指出它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永遠無法實現的幻想,另一種則是尚未實現的理想。

他承認「非洲烏托邦」是以較樂觀視角寫成,非洲無論在人口、資源或年輕人才上,在未來都具備強大潛力,「悲傷的事情我們早就知道了,不需要再去強調。悲觀主義不具生產力,反而應該積極行動,攜手走向理想的烏托邦。」

身為同時具備文學與經濟背景的學者,薩爾在感性與理性間切換游刃有餘。他笑說,這次來台前還特地查了台灣的GDP數據,並與日本、韓國比較,「但這裡人們的熱情微笑與溫暖款待,是GDP無法解釋的東西。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