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4-17 | 中央社

心臟精準醫療 花蓮慈濟醫院為東臺灣引進脈衝場導管消融術

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目前全臺灣約有2%人口被診斷為心房顫動患者,而在80歲以上高齡族群間的發生率更高達近10%之外,患有心房顫動的病人中風機率也比常人多5倍。目前的治療方式除了藥物及心導管手術外,花蓮慈濟醫院與國際治療同步,在2025年引進第一台脈衝場消融術(Pulsed Field Ablation, PFA)設備,由心臟內科主任謝仁哲醫師與陳威佐醫師帶領團隊,在3月底完成第一例與第二例的PFA脈衝場消融術,4月初又再成功完成第三例與第四例。

「一年前每個月心臟會亂跳一兩次,今年開始,每個禮拜就發生兩三次心律不整!」46歲的黃先生,因為肝臟功能受損,於2019年由花蓮慈院器官移植團隊完成換肝手術,近年因肺炎住院接受治療,團隊發現黃先生有心房顫動的問題,一般外科主任陳言丞醫師馬上安排會診心臟內科,但是經藥物控制的效果有限,團隊也擔心強力的藥物,造成病人肝臟的負擔,在花蓮慈院引進PFA之後,團隊與病人討論後安排他接受PFA治療。

手術順利並恢復良好的黃先生表示,他從事冷氣安裝行業,很需要體力支持,現在心臟不會黑白亂跳了,出院一週後能回到工作崗位之外,到現在快一個月了,完全沒有復發的跡象,最重要的是不用再吃藥了,解決他在外工作常常無法定時服藥的困難,是讓他最高興的事情,也是最感謝花蓮慈院內、外科醫療團隊的地方。

其實,部分心房顫動患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根本不知道自己心臟有心房顫動,就如黃先生一樣,若是不治療,隨著心房顫動疾病的進展,可能造成腦中風、心衰竭等嚴重併發症。現今常見的治療方式有非侵入性的藥物控制,與侵入性的心導管手術,針對心臟內會異常產生電氣或傳導的組織構造,做出小範圍的局部心臟組織破壞,達到根治心律不整。

心臟內科主任謝仁哲表示,不論是射頻導管電燒(RFCA)、冷凍低溫消融 (CBA)術式,溫度在組織的傳遞穿透是非選擇性的,雖然消融範圍很小,但仍有少數可能傷害到鄰近心臟的神經、食道肌肉與血管組織的風險,造成食道灼傷、橫膈神經麻痺與肺靜脈狹窄等併發症,術後可能出現胸悶、胸痛或吞嚥困難,且因為個人體質,病人異常的心肌細胞特性可能會「耐住」高溫或低溫的破壞而復原回春,導致心房顫動復發。

為了更有效治療心房顫動,衛生福利部在2024年核准通過的脈衝場消融術(PFA),花蓮慈院在2025年引進了國際先進的脈衝場消融術(PFA)。王志鴻副院長說,花蓮慈院電燒團隊成立近25年,相較於中、南部部分的醫院成立的時間更早,這些年來的新設備與新技術,都向國際間同步看齊,只因為秉持花蓮慈院創辦人證嚴法師的一念悲心,希望花東的鄉親也能與其他地區一樣享有先進的醫療。

PFA脈衝場消融術的特點,利用極短時間釋放高壓電脈衝,選擇性電溶異常心肌細胞,達到心臟精準醫療的成果。心臟內科醫師陳威佐指出,因為不同細胞對應的脈衝場電壓不同,設定針對對應心肌的電位,不僅不會傷及周邊組織,能大幅提升安全性與病人術後的感受;且一次放電即可完成環形區域消融,不像射頻電燒需逐點操作,因此可以快速、準確的消融目標區域,也可以大幅縮短手術時間,從原本的60分鐘縮短至僅需20分鐘左右,減少病人所承受的麻醉時間和術後恢復期。

林欣榮院長表示,花蓮慈院在王志鴻副院長帶領下於1993年成立心導管室,提供花東的鄉親高水準的心臟科治療,尤其他專長的複雜性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的經驗豐富在臺灣及全球享有盛譽,這次花蓮慈院引進最新的脈衝場消融手術提供了更安全、快速的治療方法,尤其對東部地區的長者來說,不用撐著生病的身體翻山越嶺,就能夠在地享受到與國際同步的醫療服務。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