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4-21 | 中央社

回應全球挑戰 SDGs系列論壇共議高教定位與永續實踐策略

為持續深化我國高等教育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之實踐策略,管科會ACCBE認證組織於4月16日舉辦「大學定位與特色發展研討會─SDGs系列論壇(II)」。本次論壇為延續2024年12月首場研討會的熱烈迴響,再次搭建跨校交流平台,邀請國內在永續實踐上具代表性的校長與專家對話,分享經驗與觀點,探索各大學在朝向永續目標轉型中的可行定位與策略方向。活動採線上形式辦理,共吸引來自40餘所大學、80餘位高教工作者共襄盛舉。

本次論壇由榮獲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會員國頒發「全球永續發展英雄獎」的南華大學林聰明名譽校長擔任主持人,邀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張傳育校長、朝陽科技大學鄭道明校長與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擔任主講人,分享各校在永續轉型、組織管理與校務規劃方面的具體作為與實踐經驗,展現高教界對SDGs議題的高度回應力與行動力。與談人則由國立成功大學蘇慧貞前校長與國立中山大學周逸衡前副校長擔任,從大學辦理觀念、國際視角、策略規劃與行動落實等面向出發,提出深度回饋與整體觀點,為本次論壇增添厚度與前瞻性。

林聰明校長長年投入高等教育治理與永續發展行動,亦長期關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之動向,是國內積極推動將SDGs理念系統性導入校務治理的先行者之一。在開場致詞中,林校長指出,極端氣候災害日益頻繁,包括美國東部洪災與緬甸地震,均為氣候危機所釋出的警訊。他引述研究指出,雖國際自2016年啟動SDGs以控制升溫在1.5°C以內,然而2024年台灣年均升溫已達1.66°C,超過全球平均,未來恐面臨冬季消失與七個月長夏的極端情境。林校長亦回顧COP26所提出的四大目標,包括加速減碳、保護棲地、推動氣候金融及強化資金合作,並分享去年在亞塞拜然舉行之COP29的重要決議方向,強調全球對綠生活與氣候治理的重視日益提升。他指出,國際間正逐步將氣候行動納入國家治理機制,臺灣亦透過環境部設立「綠生活推動委員會」積極推動相關政策。目前包括碳費徵收、碳足跡管理與高耗能產業轉型等措施正陸續展開,未來勢必影響產業與民生結構。他呼籲大學應持續以永續發展為核心課題,發揮對社會的示範與引領作用,並鼓勵各校透過本次論壇互相觀摩學習,共同提升台灣高教在國際永續發展中的表現與貢獻。

第一段演講由張傳育校長分享雲科大在永續治理與策略實踐上的經驗與成效。他指出,學校以「創新教學與產業對接為特色的國際知名大學」為願景,透過「特色化、學術化、產學化、國際化與精準化」等五化策略建構校務藍圖,自2018年起,雲科大即開始導入ESG治理理念,逐步強化校內師生對永續價值的認知,並與地方建立合作機制。校方亦設置永續委員會以統籌各項行動策略,強調整合利害關係人價值觀,實現校務永續經營。因應少子化、區位劣勢與全球永續趨勢等挑戰,學校以「負責任大學」為定位,推動教師跨院系合作開設的跨域課程,2024年已有逾七成學生參與,並與超過300家企業推動產學合作,年度合作金額達2.17億元。在永續校園方面,雲科大近年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措施,包括自建太陽能發電系統、導入冷氣隨課供電智慧節電系統,並建置雨污分流與中水回收機制,每年節水超過11,000噸。全校已有55棟建築取得綠建築標章,並訂定2031年減碳50%、2046年實現碳中和的階段目標。國際交流方面,雲科大與全球39國、516所姊妹校合作,推動學生實驗室交換與雙聯學位,拓展國際視野。教學層面則透過PBL問題導向課程、學習預警系統與超過60門線上自學教材,精準輔導學生發展學習潛能。張校長表示,雲科大已獲得USR提案全數通過、THE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進入前200大、UI世界綠色大學評比全球前5%與全台第八之肯定,未來校將持續強化AI應用與永續治理,致力於打造具全球競爭力的高等教育典範。

第二段演講由朝陽科技大學鄭道明校長接續分享,說明學校在永續治理與社會實踐方面的推動策略與成效。他回顧,朝陽自2008年簽署塔樂禮宣言、推動綠色校園以來,逐步奠定永續發展基礎,並於2021年正式成立「永續發展推動委員會」作為全校之最高諮詢單位,系統化整合各項行動方針。鄭校長指出,永續治理初期亦曾面臨部門缺乏統籌、師生認知不足等挑戰,後來透過高層承諾、納入校務發展計畫並建立課程體系,逐步克服並深化實踐。朝陽科技大學以「邁向世界級大學」為願景,將USR與SDGs作為核心發展主軸,並結合THE世界大學影響力、UI世界綠色大學、QS永續排名與U.S. News & World Report等評比,持續檢視辦學績效。學校亦提出「六大確保、二十項策略」,全面對應永續目標,並展現具體成果,2024年獲得UI世界綠色大學全球前50大之佳績。實踐層面,學校以實質資源支持弱勢學習機會,設有緊急救助金與原住民資源中心,並聘有專任原民輔導人員。在環境行動方面,朝陽導入智慧水電管理、節水設備與能源系統,並建置太陽能與微型水力發電設施,2023年人均用水量相較2010年減少逾五成,與2008年相較累計減碳達49%,預計2045年達成淨零碳排。另方面,學校創新發展「幼老共學」模式,將少子化幼兒園的空教室改造為銀髮日間托老班,結合幼兒園與高齡教育場域,促進世代融合,並連續獲得教育部USR專案支持。鄭校長強調,朝陽將持續透過課程創新、社區連結與國際參與,落實永續教育理念,發揮區域型大學的關鍵影響力。

緊接著由第三位講者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分享學校如何結合慈善、醫療、教育與人文四大志業,推動SDGs與ESG實踐。劉校長指出,慈濟大學在董事會長期支持下,學校持續以利他助人為核心價值,推動醫護教育與偏鄉人才培育,35年來已投入逾5.7億培育獎助金,培育出3.2萬名畢業生,支援東部醫療體系,顯著翻轉城鄉醫療落差。慈濟大學最引以為傲的「無語良師計畫」,目前已累積超過4.2萬人簽署大體捐贈,提供臺灣及國際醫學界多個訓練平台學習運用,近期更發展「數位人文計畫」,以科技建構完整的大體捐贈資料庫,深化醫學人文教育。此外,學校研發之COVID-19快篩試劑也曾支援19國的防疫工作,展現科研與慈善並重的實踐力。在環境教育上,校園長期實踐素食生活、減塑行動與淨灘活動,強化學生的碳足跡意識。面對淨零轉型趨勢,慈濟大學亦投入綠領人才培育,成為東區碳管理專責中心,並主動參與國家盤查機制,推動ESG落實。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劉校長指出,慈濟大學逾四成學生為第一代大學生,學校透過「衣珠專案」主動提供課業、心理與出國輔導,鼓勵經濟弱勢學生參與國際交流。同時也積極招收海外慈濟分會推薦的優秀學生,推動雙聯學位與英文授課,打造多元國際校園。最後,劉校長以「利他的行動能活化學生的獎賞迴路」為例,說明慈濟大學透過災後服務學習、海外志工行動與生命教育,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與使命感,培育出具有同理心與社會責任感的專業人才,持續將善的力量傳遞至世界各地。

本次論壇邀請到成功大學蘇惠貞前校長擔任與談人。她表示,三位校長的分享展現了當代大學發展中極為重要的精神與特質。他們不僅清楚說明各自學校的策略規劃,更能對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元素、行動成果與其背後意涵掌握透徹,顯示其推動作為並非僅止於執行層面,而是已深刻內化於學校治理脈絡與價值信念之中。蘇校長指出,多數教師與大學教育行政負責人認為,大學教育應為畢業生進入社會作最完善的準備,學生亦有相當的比例認同此說。然而,蘇校長強調,大學的責任不應僅僅聚焦於職業技能的訓練,而應以更深層次的勇氣,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她認為,教育工作者掌握的最大資產是畢業生,而這些畢業生在諸多領域的學習,包括永續發展目標(SDGs)及相關技術等方面,應該具備超越以往的知識與能力。蘇校長強調,大學的價值不在於短期排名或數字績效,而應體現在其能否持續推動社會創新、轉型與進步,並以資料為基礎、價值為導向的方式回應全球的重大議題。此外,蘇校長也提到,大學應致力於培育學生的跨域整合能力與批判思維,鼓勵學生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學習與成長,並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以培養具備全球視野與在地關懷的公民。唯有如此,方能在快速變動的世界中,長久維繫其作為公共知識場域與社會典範的核心角色。

作為與談人,前中山大學副校長、現任華文商管教育認證組織執行長周逸衡十分讚賞三位主講校長的分享,認為他們充分展現出了大學在推動永續發展上的整體視野與實踐力道,也具體體現了理念與行動之間的緊密連結。他進一步說明,本系列論壇的核心目的,在於協助大學領導階層釐清各校於當前競爭激烈而價值多元的高教體系中之定位,並思考如何結合自身條件與特色,發展具持續性、辨識度與有高度社會價值的發展藍圖。他指出,面對資源有限與挑戰多元的現況,大學領導人須具備策略性的思維,透過系統性的有效規劃,明確選擇最適合自身發展的目標,才能將抽象的價值理念落實為有效的行動。以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例,大學應回歸自身的的核心任務—知識創新與人才培育,思考欲培育出具備何種特質的學生、希望大學的研究成果與教育產出能對社會產生何種的貢獻,進而用策略規劃的方法,選定重點方向,擬定可行的方案。周副校長亦援引管理學中的策略規劃工具—QFD(品質機能展開),說明如何運用此方法,將大學的理念、使命、利害關係人期待等,依據自身的相對條件,整理出欲追求的策略性效益目標,並進一步形成具體的行動指標,再轉化為各部門的年度工作計畫。透過此工具,不僅能協助學校有效整合資源,更有助於選定發展重點與先後次序,聚焦運用有限之資源。他最後強調,永續發展不應僅視為外加的政策要求,最上乘的作法,是應嘗試內嵌於大學的教學、研究、校務運作與外部連結之中,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

論壇最後,林聰明校長除向所有主講人及與談人表達誠摯謝意,更高度肯定與會代表展現出高教界攜手推動永續發展的決心與行動。他期許未來各校持續深化制度面與文化面的實踐,從校園治理、教學研究到社會參與,全方位回應全球永續的挑戰。透過跨校協作與經驗共享,臺灣高等教育將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具前瞻性與影響力的角色,實踐大學作為社會創新策源地與價值引領者的核心使命。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