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 中央社
在星夜與藝術間閃耀 中央大學頒贈陳澄波小行星
陳澄波(1895-1947)是臺灣美術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是第一位作品入選帝國畫展的臺灣畫家,先後成立「赤島社」、「台陽美術協會」等重要美術團體,對臺灣藝術文化的推動貢獻卓著,國立中央大學特將編號661666小行星命名為「陳澄波(Chenchengpo)」,以表彰其藝術成就與精神風範。
2025年為陳澄波先生誕辰130週年紀念,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劃「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八件陳澄波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透過早期知識份子的視角,連結臺博館的博物學關懷,呈現臺灣人文與自然發展的多樣化,共同構築今日的島嶼風貌。
國立中央大學陳文逸副校長表示,中央大學在太空科學、天文物理、大氣科學與地球物理等領域,一直是臺灣科學界的牛耳。位於玉山山脈的鹿林天文台,已發現超過八百顆小行星,其中已有約一百顆獲可以命名的權利,主要是表彰對臺灣這片土地有深遠貢獻與影響的個人及團體。陳澄波是一位藝術成就卓越、生命歷程動人的畫家,從作家柯宗明所著《陳澄波密碼》中,能深刻感受到陳澄波作品背後蘊含的文化脈絡與歷史記憶,也體會到書中對歷史的恐懼,及認知到在大時代漩渦下一個高貴的靈魂。陳澄波小行星將永遠環繞著太陽運行,週期性的就會通過台灣的天空,就如同陳澄波在天際守望著這片他深愛的土地「咱的所在」,也如謝銘祐新歌〈畫一粒星〉中所唱「把所愛與思念的事物都搬到一粒星上」。今天的頒贈,不只是對一位藝術家的致敬,展現出對臺灣文化的關注與傳承。
陳澄波小行星,編號661666,2007年8月6日由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林啟生及美國馬里蘭大學的葉泉志博士共同發現,大小約2.2公里。陳澄波小行星繞行太陽一圈4.63年(軌道週期),離太陽最近時(近日點)為3.49億公里,最遠時(遠日點)為4.84億公里。
中央大學從2006年開始的鹿林巡天計畫,不但曾發現臺灣史上的第一顆彗星,同時也發現了800多顆小行星,使臺灣成為亞洲發現小行星最活躍的地方之一。卓越的天文研究成果,充份展現臺灣人以小搏大、努力不懈的精神,期許透過小行星的命名與頒贈,看見臺灣更多可貴的價值。
2025年為陳澄波先生誕辰130週年紀念,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劃「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八件陳澄波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透過早期知識份子的視角,連結臺博館的博物學關懷,呈現臺灣人文與自然發展的多樣化,共同構築今日的島嶼風貌。
國立中央大學陳文逸副校長表示,中央大學在太空科學、天文物理、大氣科學與地球物理等領域,一直是臺灣科學界的牛耳。位於玉山山脈的鹿林天文台,已發現超過八百顆小行星,其中已有約一百顆獲可以命名的權利,主要是表彰對臺灣這片土地有深遠貢獻與影響的個人及團體。陳澄波是一位藝術成就卓越、生命歷程動人的畫家,從作家柯宗明所著《陳澄波密碼》中,能深刻感受到陳澄波作品背後蘊含的文化脈絡與歷史記憶,也體會到書中對歷史的恐懼,及認知到在大時代漩渦下一個高貴的靈魂。陳澄波小行星將永遠環繞著太陽運行,週期性的就會通過台灣的天空,就如同陳澄波在天際守望著這片他深愛的土地「咱的所在」,也如謝銘祐新歌〈畫一粒星〉中所唱「把所愛與思念的事物都搬到一粒星上」。今天的頒贈,不只是對一位藝術家的致敬,展現出對臺灣文化的關注與傳承。
陳澄波小行星,編號661666,2007年8月6日由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林啟生及美國馬里蘭大學的葉泉志博士共同發現,大小約2.2公里。陳澄波小行星繞行太陽一圈4.63年(軌道週期),離太陽最近時(近日點)為3.49億公里,最遠時(遠日點)為4.84億公里。
中央大學從2006年開始的鹿林巡天計畫,不但曾發現臺灣史上的第一顆彗星,同時也發現了800多顆小行星,使臺灣成為亞洲發現小行星最活躍的地方之一。卓越的天文研究成果,充份展現臺灣人以小搏大、努力不懈的精神,期許透過小行星的命名與頒贈,看見臺灣更多可貴的價值。
最新生活新聞
-
-
新型詐騙手法全解析! 6/22中市府邀您大墩文化中心識破騙局守護荷包
(1 小時前) -
中市高級救護訓練結合3D實境設備 消防局:全面提升實務應變能力!
(1 小時前) -
總分全國之冠!中央考評地方衛生機關業務 中市衛生局蟬聯4年綜合獎六都第一
(1 小時前) -
追星「南十字」星座!天文館墾丁三日遊帶你穿越星空與生態奇景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