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4° / 22° )
氣象
2025-04-27 | 中央社

鄭明典談梅雨 穩定可期待水源、颱風之外顯著雨災

氣象署29日將舉辦梅雨季展望記者會。前氣象局長鄭明典今天解釋強調梅雨的原因,一來梅雨是最穩定可期待的水源,另外,若有在颱風之外的顯著豪雨災害,幾乎都會發生在梅雨季。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預計將於29日舉辦梅雨季展望記者會。

前中央氣象局(改制為中央氣象署)長鄭明典今天在臉書解釋「為什麼要強調梅雨」,主因是台灣梅雨季很明確地落在5至6月間,是中南部枯水期之後,最穩定可期待的水源,總量不一定,但總會有雨,時間上很可靠。

此外,鄭明典提到,若有颱風之外的顯著豪雨災害,幾乎都會發生在梅雨季。

鄭明典指出,梅雨常見的特徵,包含常有連續性降雨,並夾帶雷陣雨;降雨量僅次於颱風時期,且持續性降雨機率是全年最大值;氣溫方面,由於持續性降雨,而使氣溫有時不但不隨接近夏季而上升,及而有下降或平穩趨勢。

氣象署說明梅雨季成因,東亞地區冬季東北季風與夏季西南季風的轉換期,此時地面天氣圖上常有一道緩慢移動或近似滯留的鋒面,由日本南部一直延伸到中國內陸;台灣、日本及韓國均有梅雨現象發生。

根據氣象署分析1949年至2020年統計資料,台灣梅雨季雨期肇始日期最早發生約在5月1日至5日,分別為1951年、1974年、1994年、2008年,雨期肇始日期最晚為2018年5月31日至6月4日間。梅雨季雨期肇始日期的逐年變化顯示並無明顯的長期趨勢演變。

氣象署表示,台灣梅雨季的雨量分布受中央山脈的影響很大,迎風面的西部地區雨量遠多於東部地區。梅雨季豪雨發生頻率,中央山脈西側約為東側的2至4倍,最大頻率發生在台南至阿里山一帶,而高山地區發生豪雨的機會也高於平地及離島。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