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7°
( 31° / 19° )
氣象
2025-04-30 | 中央社

面對夏季高峰需求 2025電力備援對策與財務考量

面對夏季高峰需求 2025電力備援對策與財務考量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30 11:51:15)台灣發電結構持續邁向低碳與再生能源轉型,正進入新舊機組交替的關鍵過渡期。隨著夏季夜間尖峰負載壓力日益升高,再加上電價凍漲政策持續加劇台電的財務負擔,資誠能源轉型事業服務團隊針對各項備援電力選項進行審慎評估,並從財務角度提出相關建議。

台灣近年在再生能源的發展上取得顯著進展,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已達到14百萬瓩,全年光電平均每日滿載發電時數約3小時,夏季可達4小時;此外,風力發電裝置容量達到4百萬瓩,主要在冬季發揮作用,風機在冬季平均每日滿載運轉達10小時以上。儘管再生能源發展迅速,燃煤與燃氣機組目前仍是電力穩定供應的核心。全年來看,燃氣機組每日平均滿載運轉約達17小時;而燃煤機組約為16小時,尤其集中在夏季。

台電2024全年售電量達2,400億度,其中夏季需求明顯高於其他季節。夏季用電量自5月起逐步上升,並於7月至9月達到高峰,10月後才緩步下降。根據對去年夜尖峰用電最高日的觀察,當天日尖峰負載最高約41百萬瓩,夜尖峰在需量反應抑低後仍超過37百萬瓩。當日白天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合計約達9百萬瓩,占尖峰需求2成,但隨著日落,風光發電量迅速降至不到1百萬瓩,增加了夜間供電的壓力。台電自兩年前開始調整時間電價,大幅提高夏季夜間費率,並透過多種需量反應與競價措施鼓勵用戶轉移用電時段,有效降低夏季夜尖峰負載約3~5%。然而,隨著核能於今年五月全面除役,與新燃氣機組正準備試運轉之際,今年夏季夜尖峰將面臨更大挑戰。

在核電延役議題尚待社會共識與相關法制程序完備之際,為確保今夏供電穩定,除了持續推動需求端管理措施外,資誠從財務觀點盤點以下幾項電力備援選項:1.新建燃氣快速起停機組:此類機組具備低碳排放與快速調度能力的優勢,但除了需投入額外資本外,亦須通過環評及工程建設程序,短期內難以立即上線。此外,由於採單循環設計,發電效率低於複循環機組,導致每度電的發電成本相對較高。

2.擴大儲能系統使用:儲能系統具有削峰填谷與快速反應的能力,目前已有超過100萬瓩民間儲能參與輔助服務,約半數為能量型機組。儘管儲能可有效協助調節負載並提升供電彈性,但其本身並不產生電能,且存在能量損耗問題,主要用於取代高邊際成本機組。若僅為滿足夏季短期尖峰需求而建置大量儲能系統,在運轉時數偏低下,單位成本將大幅增加。

3.啟動緊急備用燃煤或燃氣機組:此類機組無需新增設施,適合作為短期、限時使用的緊急備援方案。以興達電廠為例,正在興建的新燃氣複循環機組,因受疫情與俄烏戰爭影響,商轉進度延遲。該廠原有的1號與2號燃煤機組雖已除役但尚未拆除,目前被列為緊急備用機組。這些機組的折舊多已完全提列,且緊急動用時受到時數限制,因而每度發電成本相較於全年穩定運轉的主力機組高。然而,由於不需額外資本支出,且在電廠人力與內部維運成本固定的前提下,這些機組具備短期調度彈性,適合用於新舊機組交替過渡期間。

資誠能源轉型事業服務主持會計師蔡亦臺建議,台灣可借鑒國際經驗,例如德國於2022與2023年面對天然氣供應不確定性時,短期重啟部分燃煤機組以因應當地冬季電力需求。儘管德國中長期仍規劃於2038年前全面淘汰燃煤發電,其彈性調度政策展現出能源轉型與供電穩定並行的可能性。

在面對美國加徵關稅的壓力之下,經濟部已於三月底宣布暫緩調漲公用售電價格,資誠能源轉型事業服務團隊近期將發表《2024全球與台灣電力暨再生能源市場報告》,深入剖析台灣最新發電趨勢,根據該報告,台電每度電力成本仍高於電價收入。為保障今夏供電穩定,同時正視財務壓力,建議可審慎評估在特定條件下,有限度啟用緊急備用機組,作為夏季尖峰負載之短期支援方案;並於非夏季期間降低燃煤機組使用比例,避免全年碳排係數上升。

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執行董事王韻輝表示,不同於歐洲各國透過電網互聯達到能源共享,能在再生能源發電不足時由鄰國即時支援,台灣作為獨立電網,須面對更大的再生能源併網挑戰。為因應氣候因素導致的再生能源發電波動,除持續推動高效再生能源結合儲能設施與複循環機組的建置外,亦需評估在必要時納入緊急備用機組進行短期調度,以提升整體電力系統韌性,並避免過度資本支出增加電價壓力,確保台灣產業競爭力與能源轉型目標的穩健推進。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