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4-30 | 中央社

性剝削風險潛藏社群日常,教育介入成為守護青少年的關鍵

隨著黃子佼性剝削案的判決書在網路上曝光,社會大眾再度面對一連串令人震驚的細節。長期利用名人身分與社交權力對未成年者進行誘導與剝削的行為,引爆輿論譴責,也警示社會正視數位環境下青少年的安全困境。

根據「2024年台灣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調查報告」,青少年每日平均花費3.8小時於社群媒體,Instagram、LINE、TikTok等平台使用率皆逾八成,高達87%的青少年表示曾在網路上接獲陌生訊息。這些數據顯示,網路空間雖為交流工具,卻也可能成為性剝削的溫床。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高雄分事務所在執行強制性親職教育的過程中亦觀察到,社群媒體與即時通訊軟體的普及正在改變青少年的價值判斷與行為風險。有實際案例顯示,有青少女在網路上接觸到快速賺錢的訊息,進而涉入坐檯陪酒行為,甚至有學生為換取現金或虛擬禮物,主動傳送裸照給網友。這些情況多發生於家長未能即時察覺、青少年缺乏風險意識的情境下,反映出家庭教育與數位素養間的嚴重落差。

面對日益複雜的性剝削型態,政府與民間單位已提供多元支持系統。例如:.113保護專線:24小時全年無休,提供遭受性剝削、家暴、性騷擾的即時協助。.張老師1980輔導專線:提供青少年與家長心理諮詢與情緒支持。.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協助通報不當網路內容與個資外流,並提供數位救援管道。.性剝削受害者法律扶助:透過法律扶助基金會,可申請律師協助移除影像、提出告訴。

專家強調,青少年若遇到疑似性剝削或網路威脅,應第一時間拒絕、截圖保證據,並向可信任的大人或機構求助,避免情況惡化。同時也呼籲家長主動了解孩子的網路使用狀況,建立開放溝通的家庭氛圍,是預防風險的第一道防線。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