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4° / 22° )
氣象
2025-05-02 | 中央社

逾3500兒少遭性剝削7成透過網路 專家教辨3警訊

3C普及,兒少網路性剝削陷阱多,去年逾3500名遭受性剝削兒少中,占7成透過網路媒介。專家今天提醒教導孩子辨識3大警訊,包括陌生人主動接觸、過度親密對話、索取個人資料。

數位科技快速滲透日常生活,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已成為現代兒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今天舉辦「3C有界線,親情不掉線-數位時代的親子教養衝突」記者會,邀來專家分享教養策略。

保護司長張秀鴛簡報指出,根據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對國內兒少網路使用行為調查,兒少每天平均上網時間從2021年的3.17小時增加至2024年的3.96小時,首次接觸網路的年齡也從8.7歲降至7.1歲。

此外,張秀鴛表示,衛福部統計,兒少遭身體不當對待案件中,約有16%與管教兒少3C使用有關,顯示數位時代的親子教養課題更加嚴峻。

兒少的網路安全意識同樣令人憂心。張秀鴛以家扶基金會2025年最新調查說明,約半數兒少認為可以在社群媒體上公開個人資訊,且有近5成的兒少不知道如何設定社群平台隱私權限,另有4成表示家長從未與他們討論過網路安全議題。

張秀鴛表示,因為缺乏相關識能,導致兒少在缺乏防護的情況下,易成為性剝削受害者,甚至捲入網路犯罪。根據內政部警政署及衛福部統計,2024年遭受性剝削的3555名兒少中,7成案件是透過網路媒介,而性剝削嫌疑人中有一半是兒少,犯罪手法有9成涉及性私密影像犯罪。

台灣展翅協會組長陳時英接力提醒,青少年因為對親密關係的好奇及渴望,在數位環境更易展開與性有關話題,家長教導孩子辨識網路危險信號,3大警訊包括陌生帳號突然加好友或私訊往往是危險開端、迅速轉向私密或不適當話題的過度親密對話、要求提供個人資料如照片或視訊通話也要注意。

「務必要類比真實世界的安全教育。」陳時英強調,在現實世界會教導孩子不可以走暗巷、不要跟陌生人走,然而現在網絡無遠弗屆,更應該要讓孩子知道如何在網路上保護自己,就算孩子人在家中也要當心,重點是要讓孩子擁有應對風險的能力。

親子教養專家王晴呼籲,親子協商3C使用的過程中應堅持底線,同時給予空間與原則,而教養的關鍵應從家長自身做起,避免3C成為「數位保母」。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