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4° / 22° )
氣象
2025-05-02 | 中央社

從手稿凝視現代劇場藝術 致敬聶光炎舞台歲月

劇場設計師聶光炎以超過半世紀的創作歷程,形塑出台灣表演藝術的視覺語言。關渡美術館展出「凝視舞臺」,透過手稿、模型與空間,向這位低調卻影響深遠的劇場先驅致敬。

在北藝大關渡美術館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編導的現代戲曲「八月雪」復刻舞台模型,悄悄在小黑盒裡運作換景,重現那場八月炎夏的落雪。這是國家文藝獎得主聶光炎2002年為其打造的禪意舞台。

1933年出生的聶光炎,劇場舞台設計資歷宛若台灣表演藝術發展歷史,從早年的話劇年代,到表演工作坊、雲門舞集、蘭陵劇坊、當代傳奇劇場等眾多表演團體草創時期,或在探索新戲路的劇作中,都能看見他留下的足跡。經典作品包含「遊園驚夢」、「暗戀桃花源」、「樓蘭女」、「陳三五娘」及台灣首部音樂劇「棋王」等,風格多樣不受限。

台灣逾6成表藝舞台出自他手聶光炎融合中西美學

「他是台灣現代劇場視覺上的開創者。」北藝大戲劇學院院長王世信接受中央社專訪,這樣形容聶光炎。身為聶光炎學生,也是「凝視舞臺」策展人,王世信把聶光炎創造出逾百部舞台的工作室,拆解成一張張工作桌放入展場,呈現聶光炎的色筆、模型到反覆試驗繪製的手稿,看見聶光炎的創作思維。

聶光炎畢業於政戰學校戲劇科,後赴美修習舞台設計,接受西方劇場專業訓練,將中西方美學和諧融合,王世信認為聶光炎不斷開創嶄新的劇場設計語彙,為後輩劇場人鋪路、帶路。

例如改編作家白先勇同名小說的舞台劇「遊園驚夢」,故事中西合璧,穿插現實與回憶轉換,聶光炎便首開台灣劇場先河,導入動靜態多媒體影像,王世信回憶:「當時還沒有投影機,老師是利用幻燈機搭配燈光,在螢幕上呈現出人物的回憶與內心世界。」

王世信指出,聶光炎從不被創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擊倒,反而能用邏輯替對方梳理脈絡,提供具體方向,「這歸功於老師總是謹慎、好學且求新求變」。

謙虛勤學的實踐者聶光炎把燈光留給舞台

在王世信印象中的聶光炎是一名謙虛勤學的實踐者,每天清晨4時起床閱讀,類型廣雜,因為他認為劇場是綜合型藝術,必須廣泛涉獵才能與創作者溝通;在退休前仍堅持每天練習素描彩繪半小時,保持手感,50歲後也與時俱進學習電腦繪圖。

儘管台灣逾6成表演藝術舞台出自其手,聶光炎始終將聚光燈留給舞台,謙虛地說:「我只是一個在黑暗裡面工作的人」。

2024年底,聶光炎在好友汪其楣近3年勸說下,捐贈大量設計資料促成台大圖書館的手稿特展;「凝視舞臺」則是王世信與夥伴,以其職涯與台灣劇場發展歷史軸線相互應,能系統性看見時代軌跡,才說服老師同意。

「舞台設計家不是教出來的,你要自己學才行。」王世信難忘聶光炎傾囊相授,一步步帶領學生真誠面對作品,找出個人風格。如同展場入口和出口處,掛著當年聶光炎親筆寫給學生的信。

聶光炎將手稿交託給學生王世信,王世信再邀自己的學生共同策劃出這場致敬展覽,一棒接一棒,台灣劇場設計的火苗持續傳承,如今星火燎原、熠熠閃爍。

「凝視舞臺」於關渡美術館展至18日,免費參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