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4° / 22° )
氣象
2025-05-02 | 中央社

不住人造垃圾 太平島陸寄居蟹逾9成揹海螺殼

國海院在太平島採樣研究陸寄居蟹,發現有皺紋陸、短掌陸及橙紅等3種陸寄居蟹,其中皺紋陸為最優勢種類;這些陸寄居蟹逾9成揹負海螺殼,而非人造垃圾,顯示太平島棲地良好。

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南沙海洋研究站研究人員去年前往太平島,進行陸寄居蟹調查研究,分別於島上的乾季3月和濕季7月,使用掉落式陷阱採樣法,研究島上陸寄居蟹多樣性。

經外部形態及DNA分析,島上共有3種陸寄居蟹,分別是「皺紋陸寄居蟹 (Coenobita rugosus)」、「短掌陸寄居蟹 (Coenobita brevimanus)」及「橙紅(珠粒)陸寄居蟹(Coenobita perlatus)」。

國海院指出,島上陸寄居蟹超過9成都是揹負天然海螺殼,且都沒有揹負人造垃圾情況,顯示太平島陸寄居蟹所需螺殼資源仍相當充足,棲地環境相對天然,當中又以皺紋陸寄居蟹為最優勢種類。

國海院進一步說明,陸寄居蟹平日棲息於海岸附近樹林,以有機碎屑為食,只有在繁殖時才會回到海裡交配、產卵。2024年國外學者研究報告指出,目前世界上17種陸寄居蟹中,有10種曾被發現使用人造垃圾作為居所。

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教授邱郁文表示,近年因海螺面臨人類大量獵捕,造成螺殼資源日益短缺。陸寄居蟹尋無海螺殼,被迫揹負人造垃圾或非洲大蝸牛殼。若以非洲大蝸牛空殼為家,就自身防禦來說,非洲大蝸牛的殼較海螺殼輕薄,會導致雌蟹在海邊釋放蚤狀幼生時,較容易被海浪捲走,不堅固的外殼也讓路殺風險大幅提高。

以同為南海諸島東沙島為例,根據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施習德在東沙島調查資料顯示,東沙島的皺紋陸寄居蟹使用殼種中,非洲大蝸牛殼使用比例皆為最高,2012年及2020年分別是94%及73%。由於東沙島缺少適合蠑螺棲息的珊瑚礁棲地,使蠑螺殼資源缺乏,也讓龐大非洲大蝸牛族群成為東沙島陸寄居蟹主要螺殼資源。

反觀太平島,根據國海院調查期間記錄的近600隻皺紋陸寄居蟹,有81%個體揹負蠑螺殼,13%揹負其他種類的海螺殼,僅有6%揹負非洲大蝸牛殼,目前尚沒有發現揹負人造垃圾情形,由此可知太平島上蠑螺殼資源相較東沙島相對充足,在生態棲地環境也處於良好狀態。

國海院長陳璋玲表示,南沙太平島是台灣最南端國土,是南海最大天然島嶼;島上生物多樣性豐富,因距離台灣超過1600公里,交通不便且需花費多日往返船程,過去島上較無完整長期海域生態調查及監測。

國海院2021年底完成南沙海洋研究站建置,在海洋委員會經費支持及海巡署持續後勤支援下,近年國海院持續投入南沙太平島海域的生態基礎調查,並積極與國內外學術單位合作進行相關研究,讓南沙太平島研究站成為南海生態保育關鍵據點。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