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4° / 22° )
氣象
2025-05-02 | 中央社

淡江大學推動永續發展實戰平台 謝銘洋:制度須與科技同步演進

淡江大學研究發展處以「AI+SDGs=∞」為主軸,舉辦「2025永續發展實戰平台-產學與智財增能系列課程」,日前邀請司法院代理院長謝銘洋主講「法律如何保障創新?科技發展 vs 智慧財產權」,他指出,「智慧財產制度未來發展方向,應在保障創作者權益與促進社會公益之間取得平衡,避免制度僵化成為技術創新的絆腳石。」

該系列課程聚焦智慧財產如何為研發、創作與產業發展注入動能。課程內容涵蓋法律、產業、創作與永續等面向,以協助師生掌握智慧財產在數位時代的應用趨勢與實戰策略。

謝銘洋表示,智慧財產制度本是推動科技創新與保護創作權益的關鍵工具,但面對AI、基因工程等新興科技迅速發展下,傳統制度已面臨諸多挑戰。「科技始終走在制度前面,制度必須隨著時代演進不斷修正,方能有效回應創新需求與社會利益。」他回顧智慧財產制度的演變歷程,從英國早期的專賣制度到美國專利體制的成熟,說明專利、著作權與商標等制度設計如何激勵創新、維護市場秩序,並與科技發展緊密相依。

針對AI技術所帶來的制度挑戰,謝銘洋以近年引發討論的DABUS案與Myriad案為例,說明目前多數國家仍將「自然人」視為智慧財產權主體,且對自然物如DNA序列的專利適用亦趨嚴格。他指出,關於AI創作的歸屬權、AI學習行為是否侵權等議題,正促使各國重新審視既有法律架構。他也提到,日本等國已率先修法,允許合理使用著作作品進行AI訓練,顯示制度正為科技創新鋪路。

淡江大學外交系教授,歐洲聯盟研究中心主任陳麗娟介紹謝銘洋時表示,他曾擔任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院長,並擔任總統府科技顧問與司法院大法官,長期協助政府推動智慧財產權政策,是國內專利法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學者,對臺灣智慧財產與法治發展貢獻卓著。薛宏中研發長也表示,謝銘洋在智慧財產、科技法治與國際規範領域享有國際聲望,此次演講以生物科技、人工智慧與元宇宙為例,深入探討新興科技對現行制度的挑戰與調適方向,為師生開啟新觀點。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