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4° / 22° )
氣象
2025-05-02 | 中央社

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育行動趨勢論壇盛大舉行 聚焦CBD COP16成果與臺灣保育新契機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共同主辦「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育行動趨勢論壇」,今(2)日在林業保育署國際會議廳盛大舉行,吸引超過200位政府機關、學界專家、民間團體及企業代表齊聚,分享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最新發展趨勢與推動重點,並討論我國生物多樣性政策與行之踐行方向。在全球生物多樣性面臨空前挑戰的關鍵時刻,我國展現堅定保育決心,積極接軌國際趨勢,並強化跨部會及社會各界合作,共創永續發展新格局。

接軌國際脈動,強化在地行動與多元參與去 (113)年11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在哥倫比亞卡利舉辦第16屆締約方大會 (CBD COP16),計有超過23,000名各國代表與國際組織共同與會,我國亦循例以非政府組織 (NGOs)觀察員名義組團參加,並以實際生物多樣性保育案例成果,於多場周邊會議與活動分享,以生物多樣性的實際行動與國際連結並建立合作。

林業保育署多年來積極投入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以國家政策為引導,透過跨機關合作與公私協力,特別在國土生態保育空間規劃、瀕危物種保育、原住民與社區參與、企業協力等項目上,已於多項行動目標建立良好基礎,並已展開「國家生物多樣性策略與行動計畫」修訂工作,積極盤點及轉化為我國政策方向,與國際趨勢保持一致。

署長林華慶表示,林業保育署自2009年開始推動水梯田生態保全與復育,關注生物多樣性同時也兼顧在地社區產業發展,積極串聯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的淺山到海岸關鍵區域,與國際推動的里山倡議理念不謀而合。林業保育署進而在行政院支持下,自2018年起跨部會推動「國土生態綠網」計畫,已完成我國生態保育空間規劃藍圖,作為我國推展生態系復育連結、達成陸域30by30目標以及引導跨單位與公私協力資源投入之重要策略指引,未來將搭接「自然為本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協助各部會應對氣候與社會等各式挑戰,推動綠色基礎建設與區域綜合治理,有效復育棲地、提升連通性與生態服務功能,成為國土治理的關鍵轉機。

此外原住民與社區等多元參與也是現今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育推動重點,而林業保育署近年與苗栗南庄蓬萊部落自然資源共同管理的案例,更進一步結合瀕危物種(南庄橙)復育、生態系服務惠益分享、原住民傳統智識文化復振、永續林業經營等實際成果,展現臺灣在自然資源治理與在地社區保育的互信互助,具體實踐《生物多樣性公約》對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與惠益分享之核心目標,足茲作為保育典範。

學者建言:以臺灣經驗為立基,多面向推動跨域保育策略本次邀請到多位實際參與CBD COP16的學者專家講者與企業代表,共同分享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育重點與趨勢觀察,論壇聚焦於氣候變遷與保育政策整合、強化原住民族與在地社區參與、生態資料開放共享,以及企業如何善盡自然責任等面向,期望透過多元觀點對話,促進跨領域合作、共創保育新契機。成功大學陳一菁教授指出,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建議透過「國土生態綠網計畫」提升棲地品質與連結性,減緩氣候衝擊。東華大學孫夏天博士強調原住民族與社區在生態治理中的關鍵角色,並以里山倡議與整合地景治理(ILSA)為架構,指出臺灣在此領域已具國際示範地位。

臺灣大學丁宗蘇教授分享臺灣在開放生態監測資料與指標建立的成果,並建議未來可依國際標準定期監測與報告,以科學數據強化政策推動與成效評估。臺灣師範大學林思民教授則以都市藍綠帶為例,展示非政府組織與公私協力在城市野生動物保育中的重要角色,強化保育主流化進程。

中山大學陳偉恩研究員提倡永續海洋保育,透過全球對話平臺與在地行動連結國際目標。企業永續發展協會莫冬立秘書長則指出COP16為企業帶來轉型契機,應以自然正向的思維融入ESG策略,共同為生物多樣性保育盡一份力。

跨界對話凝聚行動,共創保育新契機論壇最後由林華慶主持綜合座談,邀請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鍾國芳理事長、東華大學李光中教授、臺灣師範大學林思民特聘教授、臺灣大學丁宗蘇教授及企業永續發展協會莫冬立秘書長,就國際生物多樣性趨勢及在地保育行動進行意見交換,期待臺灣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的核心精神與保育目標的指引下,持續推動跨部會、跨部門與跨界合作,以國土生態綠網、生態系復育與自然為本方法為核心策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願景。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