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
( 21° / 20° )
氣象
2025-05-09 | 中央社

產後比生產更危險 產後2次健康照護服務5月上路

產後比生產更危險,專家指出,與懷孕有關死亡,逾半發生在產後10天。衛福部5月起提供產婦2次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涵蓋身體機能、心理健康與生活型態等,盼給產後婦女支持。

為建構友善生育環境,衛生福利部自今年5月1日起提供產婦2次產後健康照護服務,分別在產後1個月內(建議於產後1到2週)及產後3個月內(建議於產後6到8週),服務重點包括生理量測、疾病與身體機能評估、心理健康自評、產後生活型態及生育相關諮詢等。

衛福部長邱泰源今天在方案上路記者會上致詞表示,醫學討論「第四孕期」概念,就是因為孕婦生產以後不是「生完就沒事」,產後身體狀況、如何做心理準備和原有疾病照顧,以及如何恢復營養、運動,甚至避孕和規劃下一胎,若能有醫療團隊關心,都對孕產婦有益。

「很多人都以為生產比較危險,其實產後更危險。」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說明,婦產科醫學會觀察就發現,近年許多高齡或高危險妊娠孕婦,在產後發生一些問題;美國婦產科學會統計也發現,跟懷孕相關的死亡,有一半以上是在產後10天內發生,且其中有70%是可預防的。

「媽媽願意生小孩,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她們,不能讓她們在產後遇到這些不幸的事情。」黃建霈說,過去台灣有14次產檢檢查,是全世界最多、也做得最好,但產後檢查卻較簡單,就是看一下傷口、問問有沒有問題要處理,恐讓人覺得「好像產後就不管了」。

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秘書長施景中說明,懷孕與產後婦女在心臟、血管、內分泌、腎臟、泌尿系統上,都會發生巨大變化,孕期間的變化容易被看到,但是其實生完之後仍可能經歷漏尿、性生活不順等各方面問題。過去產後婦女照護只看傷口,患者若又沒主動提出來,醫師就容易錯失照顧先機。

施景中指出,現在常規產婦照顧,多是產後6週回診,但產後憂鬱可能出現得更早,需要及早介入。過去臨床也會遇到,罹患先天性疾病胎兒雖然在醫院照顧得很好,但出院之後,因為父母束手無策、產生情緒變化,導致兒虐事件發生,因此需要及早介入關懷、適當諮詢與轉介。

黃建霈表示,產婦罹患產後憂鬱症不僅影響全家,孩子還有更高機率出現反社會人格;且「產後」就是下一胎的「產前」,因此在「做月子」之外,盼加強持續性照顧,主動發覺產婦在餵母奶、睡眠等方面問題,適時給予幫助,讓媽媽覺得生完是被照顧的,也才願意再生下一胎。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