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5°
( 28° / 23° )
氣象
2025-05-14 | 中央社

手作麻布袋推動循環經濟x國際影展探討環境議題 臺科大社會實踐週連結雙語教學培養跨域力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5月5日至9日舉辦首屆「共感 Social Lab:CGE 社會實踐週」,以「手作X賦權─蘆葦女力的永續實踐」與「Voices from Mekong」兩大主題,將社會實踐、雙語學習、永續發展與國際文化交流融入課程與校園活動,打造兼具知識力與行動力的全方位學習場域。

其中「手作X賦權─蘆葦女力的永續實踐」主題活動邀請春芽公益創新發展協會策劃,結合展覽、市集、互動體驗工作坊等形式傳遞循環經濟與女性賦權的理念。協會也利用回收咖啡豆袋為素材,設計製作各式生活用品,並開設萬用袋手作雙語工作坊,讓學生親手將廢棄的咖啡豆麻布袋再製成永續時尚的包包或提袋,不僅讓他們思考個人消費行為與環境責任之間的關聯,也培養對社會議題的理解與實踐能力。

另一主軸「Voices from Mekong」則與湄公河文化中心(Mekong Cultural Hub, MCH)合作,播放由寮國、柬埔寨、越南、緬甸、泰國導演拍攝的短片集《Mekong 2030》,探討人與自然環境共生共存的關係。臺科大更邀請來自寮國的Blue Chair Film Festival 總監Sean Chadwell(美籍),以及泰國Prayoon for Art 基金會總監Wayla Amatathammachad擔任講座與談人,用「湄公河的藝術敘事與環境變遷」的角度深入剖析東南亞地區的電影產業及在地藝術對氣候與社會的挑戰。透過這場跨文化的交流與反思,學生得以拓展對國際議題的視野,並從藝術與文化的脈絡中汲取實踐策略與創新方法。

臺科大校長顏家鈺表示,社會實踐週是一項意義非凡的活動,期許臺科大的學生不僅在專業領域表現卓越,更需要具備跨領域知識與國際視野,希望學生能藉由一系列活動獲得豐富的學習與成長。臺科大致力推動雙語教育與社會實踐的理念,以多元行動陪伴學生拓展學習廣度,鼓勵他們從跨域學習中培養世界觀與行動力。

來自工業管理系的德國籍學生在欣賞《Mekong 2030》後表示,東南亞五國導演透過敘事而非說教手法,巧妙傳遞環境保育與文化傳承的理念,激發觀眾對議題的深入思考。智慧製造科技研究所的李同學則分享,參加「手作X賦權」工作坊不僅讓他首次嘗試手作縫製,作為母親節的禮物,更讓他透過咖啡豆袋再利用的過程,反思環境保護並理解理解女性在職場上的困境,從日常消費的選擇中培養社會責任與影響力。

「共感 Social Lab:CGE 社會實踐週」是臺科大通識教育中心首次於週間舉辦的跨主題展演活動,突破課堂限制,將社會實踐融入日常學習環境。活動不僅展現校園與非營利組織的合作成果,也促進校內師生與校外民眾共學、共感、共創的良性互動。未來通識教育中心將持續以社會實踐為核心,深化學生對永續發展與全球公民議題的理解,持續打造具在地行動與全球視野的學習平台。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