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3° / 23° )
氣象
2025-05-14 | 中央社

生物多樣性保育 民團與學者籲接軌國際重視光害

生物多樣性保育已是全球議題,台灣暗空協會今天舉辦「遷徙物種保育與CMS(遷徙性物種公約)倡議」公聽會,多個民間團體及學者促政府應接軌國際,重視光害問題。

台灣暗空協會說,全球生物多樣性快速衰退,台灣地處東亞澳洲候鳥遷徙路線樞紐,也是多種鯨豚、海龜等重要棲息與通道地,對全球遷徙物種的生存具關鍵意義。現行國內保育制度尚缺乏針對遷徙物種跨境特性的整合性規劃與橫向治理架構,盼推動「遷徙物種保育公約」的制度參與及法制建構。

台灣暗空協會呼籲政府,正視光污染對夜行遷徙動物的長期衝擊,推動部會協作,成立專責單位,將公約納入政府體系遵循,並資料共享,加強國際合作,使台灣的保育實踐能真正被國際看見。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黃俊嘉說,他曾在印尼與馬來西亞長期研究蝙蝠生態,8年前回到台灣,台灣的生態保育進步很多,但他發現台灣路燈的密度與亮度在他去過許多的國家中首屈一指,從正面來看,代表台灣經濟發實力,但對行性動物的移動及覓食卻是衝擊,台灣在關注物種上,應把光害管制列為目標。

黃俊嘉說,光害有如隱形牆壁,若不關注,將增加對動植物棲地的破碎化。

台灣暗空協會副理事長趙淑妙曾是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她說,她剛從德國回來,德國100公尺的距離大約有3盞路燈,台灣100公尺內的路燈可多達20盞,公園及路都太亮,夜鷺原本晚上要覓食,結果以為是白天,反而打瞌睡。

清學大學助理教授楊宗翰表示,CMS無國界,政治性低,近幾年訂有光害指引給會員國立法參考,台灣可從法規面盤點落差有多少,NGO團體與產業也可主動參與。

永續聯盟代表張恒嘉建議,環境部與交通部應研究在部分地區的光源限制,農業部研究訂定農田友善照明規範。

荒野保護協會監事陳俊霖說,遷徙性動物有季節性及區域性路線,在法規未突破前,應在部分時段區域加強宣導,相關單位雖然也做了很多,但畢竟地球還在惡化,可否透過國際參與,回頭對內部加強教育。

宜蘭野鳥協會代表莊浩然提到,宜蘭員山往福山植物園的整條路線太亮,政府會說是為了人民需求,但需求不一定是對的,應立法訂定合理路燈的亮度。

國民黨立委鄭正鈐表示,台灣是生物多樣大國,在遷徙物種保育上扮演重要角色,政府部門應正視CMS,針對國際動植物瀕臨滅絕種,倡議CMS精神在台灣落地,各部門應建立資料庫,建立合作機制。

農業部林保署技正鄭伊娟說,遷徙物種一旦到台灣,根據野保的規定,不論來自何處全部適用,野保法有規範,針對CMS公約中對保育遷徙動物的規範,也會納入考慮。

國家公園署科長鄭凱方表示,所有國家森林遊樂區光源逐漸在改變,包括更換燈具亮度,窗殺也經由辦公室的光源調整改善,希望改善光害從透過從本身做起變普及化。

環境部技正呂澄洋指出,針對光害,目前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訂有相關指引,內政部管理都會區廣告招牌照明,交通部管理高速公路、省道燈光,經濟部針對照明光源產品訂國家標準,農業部也有農業照明使用規範,每年定期開會,討論光污染管理執行狀況,目前是從環境角度訂最大照度。

台灣暗空協會理事長林正修說,台灣做了很多野生動物保育,例如海龜、鯨豚,但國際上不知道,應該用國際規格來做,該努力登錄到CMS,讓國際看得到。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