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6°
( 29° / 24° )
氣象
2025-05-15 | 中央社

揭開浪漫迷思:佛光大學帶領學生批判性思考文化再現與永續議題的深層關聯

「我們真的了解別人的文化嗎?還是只是活在自己的幻想裡?」當代社會充斥著各種文化想像,這些想像往往是由媒體與電影所塑造的迷思。佛光大學周鴻騰副教授兼永續發展辦公室副執行長在《幸福人生與道德思辨》通識課程中,特別邀請了美國加州整合研究院(CIIS)與南非大學的雙博士學者David Bell教授,發表專題演講〈浪漫又神秘的西藏與佛教:一場批判性反思〉。

Bell教授指出,許多西方社會對西藏與佛教的理解,來自於電影、文學與觀光產業所長期塑造的「異國天堂」想像,而非真實的歷史與社會背景。他強調欣賞異國文化不應只是浪漫情懷的投射,反而應進一步理解其背後的真實世界,並培養對文化再現與權力結構的敏感度。正如文化批評與批判教育學所言,唯有透過對文化再現方式的反思,我們才能發展出真正尊重與理解他者的能力。

延續這樣的視野,周鴻騰副教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當我們參觀一個文化景點或參與祭典活動時,所見的傳統服飾與表演,是否真能反映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當我們想像他國的模樣時,是否也受到媒體或歷史背景的影響?這些問題不僅涉及文化詮釋,亦觸及永續發展中的關鍵「文化面向」。永續生活的核心不僅是經濟發展、淨零減碳與防災韌性,它同樣關乎對文化理解、權力結構、地緣政治與公平正義。唯有了解文化如何被呈現與再製,才能在多元且全球化的社會中,建立基於理解與同理的跨文化對話。

最後,周副教授強調,在當今高等教育日益強調彈性與自主學習的背景下,傳統的環境素養已不足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全球挑戰。面對氣候危機、文化衝突與地緣政治等問題,課程設計必須融入跨學科知識並引導學生培養批判性思維。這樣不僅能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也有助於深化對永續發展的多面向理解。真正欣賞他者文化的起點,不在於單純的浪漫想像,而在於理解其真實面貌;而永續素養的培養,除了傳授議題知識,還需要批判性思維、態度轉化與實踐行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