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 | 中央社
『AI 520部部向前行』邁向新局
要以加速推動「臺灣淨零永續之路」、打響「綠色臺灣品牌」、整合「臺灣關鍵及戰略資源國家隊」三大目標讓臺灣在國際社會持續向前,環境部部長彭啓明回顧就職一週年成果,不管是推動淨零、循環經濟發展,或空水廢土等本格環境治理,以一天當兩天用的努力,持續整合公私能量共同邁向新局。
彭啓明盤點環境部未來考驗與重要工作,包括研擬管理碳總量管制、排放交易的「TW ETS」制度、在今年11月COP30前完成臺灣2035年減碳目標「NDC 3.0」、呼應今年5月日內瓦國際減塑公約提出國內新減塑政策等。這些挑戰接續著過往努力,檢視上任一年來各項重要成果,在氣候永續治理、資源循環與廢棄物去化、大氣環境、環境治理和跨界合作五領域皆已有所奠基。
淨零、循環經濟目標不變 公私齊力打響「綠色臺灣品牌」
在減碳、淨零等氣候治理領域,雖面臨美國退出巴黎協定、關稅海嘯等動盪,全球淨零行動腳步恐受衝擊,但我國減碳腳步將持續,包括於年底提出「NDC3.0」、碳費制度如期上路等。
我國碳費制度已於今年正式實施,以減量為核心,據四月底最新統計,首波徵收對象約252家企業(共464家工廠),若徵收對象皆提出自主減量計畫,推估至2030年最多可減量37百萬公噸CO2e(約占2005年排碳量14%),目前已有51件自主減量計畫送件。
另為銜接國家減碳新目標,創造足夠減量誘因,環境部也規劃試辦先期「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期與現行碳費制度形成「雙軌」的碳定價體系。
為推動國家減碳新目標,並具體提出臺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環境部一年來持續陪伴各部會,檢視既有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繼而整合六大部門減碳作為,共提20項「減碳旗艦行動計畫」,並進行社會溝通,預定於年底提出「NDC3.0」。
氣候調適行動則將從民眾最有感的「抗高溫」議題展開政府、地方、企業與民間的伙伴合作。彭啓明直言過往從民間觀察,政府往往從科學資料研擬制度後,在行動面的落實較為缺失,因此從召集「臺灣抗高溫對策聯盟」做起,6月正式成立之後,不僅將有部會提出調適策略,亦有運用科技設立高溫防護地圖、從大數據找出能源弱勢者、與攜手企業規劃抗高溫行動指引等,更要藉著比照颱風抗災的演練,時時累積經驗,以行動積極帶動制度,逐步強化氣候韌性。
彭啓明強調2050淨零目標不變,並以「打造綠色供應鏈」、「數位綠色雙軸轉型」與「人才資金挺綠領」三政策落實。其中資金包括有「百億成長基金機制」即將本月下旬公布,帶領民間資金加強投資綠色成長淨零產業,也提供金融機制向易受衝擊產業伸出援手,提供兩大金融支持措施,包含經濟部修正《產創條例》第10條之1,增訂節能減碳為投資抵減項目、與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在綠色及轉型金融行動方案規範,對企業執行自主減量計畫納為優先投融資評估項目,提供產業實質的資金協助。
彭啓明更指出,培育綠領人才計畫已與全臺32所大專院校進行合作,各部會也陸續加入再擴大規模、並根據各校特長加開「plus」精進課程,並規劃學生從協助家戶診斷等服務第一線落實;另一端則是將推動政府單位設「永續長」一職,從內部進行碳盤查、深度節能、綠色採購以行動改變組織文化,並藉由永續長平台彼此討論、協助,如此與民間對接合作才能更有效展現公私協力能量。例如今年2月成立的「淨零綠生活大聯盟」目前,已有一百多家提供淨零服務與解決方案的企業互相串連,共同帶動民眾落實。
彭啓明指出,環境部一年來為打破同溫層推動淨零綠生活,多次嘗試主動出擊,例如向大小朋友當面對話,更攜手各級體育賽事,帶動參賽者與觀賽民眾循環使用物品;亦有推動旅宿業減量一次用旅宿用品、補助各級飯店減少瓶裝水等方案;更攜手文化部從人心層面推動菸蒂不落地文化等。
精進環境治理資源管理、空污防制將再突破
在環境治理領域,則有展開環評總體檢、系統化處理廢棄物去化問題兩亮點,空污、水污、與化學物質管理亦持續精進中。
為檢討已運作30多年的環評制度,環境部今年舉辦多場公民咖啡館深度收集各界意見,並針對強化科學專業基礎、優化審查程序、強化公民參與三原則建構精進措施,草案預計將於今年下半年提出,有望明年展開修法程序。
廢棄物去化問題,民眾最有感的全臺裸露垃圾已「動起來」,預定明年底將全數妥善處理,並以補助環保設施、AI平台掌握垃圾量與加強破袋檢查等作為做配套,以更有效率處理垃圾問題,同時將持續透過檢警環合作,運用科技執法、大數據分析等防堵非法棄置行為。
營建土石方與廢棄物問題,則將在與內政部與各縣市合作下,以棍子是執行廢清法及營建土石方管理方案、蘿蔔是政府協助去化的管道。未來營建土石方與廢棄物將經分類後,妥善送往最終去處或再利用。
目前研議中的「資源循環推動法」與「廢棄物清理法」兩者將相輔相成,一從源頭鼓勵投資、引導綠色設計等鼓勵資源循環,一則從統一事權、擴大生產者責任與納管新興廢棄物等手段持續強化遏止不法,從保護環境進而串起綠色臺灣品牌供應鏈。彭啓明預告,經多場研商會議廣徵各界意見,近期就將公告兩草案,盼下會期即能展開審議程序。
此外「SRF(固體再生燃料)」管理也在這一年內有所強化,不僅完成SRF白皮書,並延續2024年上半年度SRF製造廠專案稽查計畫,於6月起對製造廠、使用廠展開體檢輔導,環境部攜手專家、地方環保局逐廠診斷問題並提出解方,據輔導結果訂定管理辦法並修爭空污規定以加強管理。
空污防制則承接過往14+N行動與第一期空污防制方案累積,第二期空污防制方案以PM2.5為例,得到相較於2019年下降了21%的成效,環境部並已成立「空品監測與預報中心」,以監測、預報、應變一條龍的體系積極治理空品治理。但彭啓明坦言空污治理已進入「深水區」,要再有突破必須結合淨零行動,為準備進入第三期空污防制方案,環境部所撰寫「空品政策白皮書」即將於明日公布,當中將有42項未來行動方案。
水污整治則針對8條河川優先啟動「水污總量管制2.0」,展開跨部會合作,包括與內政部攜手多元生活污水處理、經濟部合作將高污染潛勢者納入工業區污水處理,並與農業部共同協助改善老舊畜舍等,以處理畜牧廢水問題。
環境部日前展開跨部會「PFAS」管理行動計畫,與斯德哥爾摩公約接軌。針對此具持久性污染物,不僅持續加強飲用水水質檢測管制,並於去年10月與衛福部針對食品包裝召開研商會議,未來將持續掌握國際管制趨勢,以降低環境與國人健康風險。其他化學物質管理與災害防救,亦以接軌國際精神精進,包括去年7月修正「國家化學物質管理行動方案」、辦理國家化學物質管理會報等健全管理體系。更有跨部會合作食安源頭管理、籌設化學環境害蟲中心等環境用藥管理措施,並將以「化學雲」跨部會平台,以資訊科技能力優化消防救災應用。
由於數位科技不僅運用空水廢土等環境治理領域,也在淨零轉型中有重要角色,環境部為優化服務流程、運用數據分析輔助決策等,將推動將「監測資訊司」轉型為「環境資訊科技司」的組織改造,
公私協力能量大 一同打響「綠色臺灣」品牌
彭啓明指出,環境部未來一年重要工作,將圍繞著打響「綠色臺灣品牌」、整合「臺灣關鍵及戰略資源國家隊」兩大目標,包括碳交易總量管制、減碳目標NDC3.0、減塑等重大政策等,都需要接軌國際趨勢與妥善社會溝通;為扶植產業轉型,政策上已有「百億綠色成長基金」,法規上也準備了循環、廢清雙法來引導。
彭啓明強調合作的重要性,包括綠領人才培育計畫與大專院校與跨部會合作;畜牧糞尿資源化、營建產出物管理與環檢警打擊環境犯罪等成果亦是跨域、跨部會合作而來。環境部一年來也以綠色成長聯盟、循環經濟大聯盟、淨零綠生活大聯盟、抗高溫對策聯盟等組織將企業與政府拉近,透過共同發想、環境部整合的公私協力形式推動,盼這些行動能夠更有效將環境保護的種子在國人心中發芽長大,從心出發、從身做起,讓臺灣成為安居樂業的地球公民模範生。
彭啓明盤點環境部未來考驗與重要工作,包括研擬管理碳總量管制、排放交易的「TW ETS」制度、在今年11月COP30前完成臺灣2035年減碳目標「NDC 3.0」、呼應今年5月日內瓦國際減塑公約提出國內新減塑政策等。這些挑戰接續著過往努力,檢視上任一年來各項重要成果,在氣候永續治理、資源循環與廢棄物去化、大氣環境、環境治理和跨界合作五領域皆已有所奠基。
淨零、循環經濟目標不變 公私齊力打響「綠色臺灣品牌」
在減碳、淨零等氣候治理領域,雖面臨美國退出巴黎協定、關稅海嘯等動盪,全球淨零行動腳步恐受衝擊,但我國減碳腳步將持續,包括於年底提出「NDC3.0」、碳費制度如期上路等。
我國碳費制度已於今年正式實施,以減量為核心,據四月底最新統計,首波徵收對象約252家企業(共464家工廠),若徵收對象皆提出自主減量計畫,推估至2030年最多可減量37百萬公噸CO2e(約占2005年排碳量14%),目前已有51件自主減量計畫送件。
另為銜接國家減碳新目標,創造足夠減量誘因,環境部也規劃試辦先期「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期與現行碳費制度形成「雙軌」的碳定價體系。
為推動國家減碳新目標,並具體提出臺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環境部一年來持續陪伴各部會,檢視既有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繼而整合六大部門減碳作為,共提20項「減碳旗艦行動計畫」,並進行社會溝通,預定於年底提出「NDC3.0」。
氣候調適行動則將從民眾最有感的「抗高溫」議題展開政府、地方、企業與民間的伙伴合作。彭啓明直言過往從民間觀察,政府往往從科學資料研擬制度後,在行動面的落實較為缺失,因此從召集「臺灣抗高溫對策聯盟」做起,6月正式成立之後,不僅將有部會提出調適策略,亦有運用科技設立高溫防護地圖、從大數據找出能源弱勢者、與攜手企業規劃抗高溫行動指引等,更要藉著比照颱風抗災的演練,時時累積經驗,以行動積極帶動制度,逐步強化氣候韌性。
彭啓明強調2050淨零目標不變,並以「打造綠色供應鏈」、「數位綠色雙軸轉型」與「人才資金挺綠領」三政策落實。其中資金包括有「百億成長基金機制」即將本月下旬公布,帶領民間資金加強投資綠色成長淨零產業,也提供金融機制向易受衝擊產業伸出援手,提供兩大金融支持措施,包含經濟部修正《產創條例》第10條之1,增訂節能減碳為投資抵減項目、與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在綠色及轉型金融行動方案規範,對企業執行自主減量計畫納為優先投融資評估項目,提供產業實質的資金協助。
彭啓明更指出,培育綠領人才計畫已與全臺32所大專院校進行合作,各部會也陸續加入再擴大規模、並根據各校特長加開「plus」精進課程,並規劃學生從協助家戶診斷等服務第一線落實;另一端則是將推動政府單位設「永續長」一職,從內部進行碳盤查、深度節能、綠色採購以行動改變組織文化,並藉由永續長平台彼此討論、協助,如此與民間對接合作才能更有效展現公私協力能量。例如今年2月成立的「淨零綠生活大聯盟」目前,已有一百多家提供淨零服務與解決方案的企業互相串連,共同帶動民眾落實。
彭啓明指出,環境部一年來為打破同溫層推動淨零綠生活,多次嘗試主動出擊,例如向大小朋友當面對話,更攜手各級體育賽事,帶動參賽者與觀賽民眾循環使用物品;亦有推動旅宿業減量一次用旅宿用品、補助各級飯店減少瓶裝水等方案;更攜手文化部從人心層面推動菸蒂不落地文化等。
精進環境治理資源管理、空污防制將再突破
在環境治理領域,則有展開環評總體檢、系統化處理廢棄物去化問題兩亮點,空污、水污、與化學物質管理亦持續精進中。
為檢討已運作30多年的環評制度,環境部今年舉辦多場公民咖啡館深度收集各界意見,並針對強化科學專業基礎、優化審查程序、強化公民參與三原則建構精進措施,草案預計將於今年下半年提出,有望明年展開修法程序。
廢棄物去化問題,民眾最有感的全臺裸露垃圾已「動起來」,預定明年底將全數妥善處理,並以補助環保設施、AI平台掌握垃圾量與加強破袋檢查等作為做配套,以更有效率處理垃圾問題,同時將持續透過檢警環合作,運用科技執法、大數據分析等防堵非法棄置行為。
營建土石方與廢棄物問題,則將在與內政部與各縣市合作下,以棍子是執行廢清法及營建土石方管理方案、蘿蔔是政府協助去化的管道。未來營建土石方與廢棄物將經分類後,妥善送往最終去處或再利用。
目前研議中的「資源循環推動法」與「廢棄物清理法」兩者將相輔相成,一從源頭鼓勵投資、引導綠色設計等鼓勵資源循環,一則從統一事權、擴大生產者責任與納管新興廢棄物等手段持續強化遏止不法,從保護環境進而串起綠色臺灣品牌供應鏈。彭啓明預告,經多場研商會議廣徵各界意見,近期就將公告兩草案,盼下會期即能展開審議程序。
此外「SRF(固體再生燃料)」管理也在這一年內有所強化,不僅完成SRF白皮書,並延續2024年上半年度SRF製造廠專案稽查計畫,於6月起對製造廠、使用廠展開體檢輔導,環境部攜手專家、地方環保局逐廠診斷問題並提出解方,據輔導結果訂定管理辦法並修爭空污規定以加強管理。
空污防制則承接過往14+N行動與第一期空污防制方案累積,第二期空污防制方案以PM2.5為例,得到相較於2019年下降了21%的成效,環境部並已成立「空品監測與預報中心」,以監測、預報、應變一條龍的體系積極治理空品治理。但彭啓明坦言空污治理已進入「深水區」,要再有突破必須結合淨零行動,為準備進入第三期空污防制方案,環境部所撰寫「空品政策白皮書」即將於明日公布,當中將有42項未來行動方案。
水污整治則針對8條河川優先啟動「水污總量管制2.0」,展開跨部會合作,包括與內政部攜手多元生活污水處理、經濟部合作將高污染潛勢者納入工業區污水處理,並與農業部共同協助改善老舊畜舍等,以處理畜牧廢水問題。
環境部日前展開跨部會「PFAS」管理行動計畫,與斯德哥爾摩公約接軌。針對此具持久性污染物,不僅持續加強飲用水水質檢測管制,並於去年10月與衛福部針對食品包裝召開研商會議,未來將持續掌握國際管制趨勢,以降低環境與國人健康風險。其他化學物質管理與災害防救,亦以接軌國際精神精進,包括去年7月修正「國家化學物質管理行動方案」、辦理國家化學物質管理會報等健全管理體系。更有跨部會合作食安源頭管理、籌設化學環境害蟲中心等環境用藥管理措施,並將以「化學雲」跨部會平台,以資訊科技能力優化消防救災應用。
由於數位科技不僅運用空水廢土等環境治理領域,也在淨零轉型中有重要角色,環境部為優化服務流程、運用數據分析輔助決策等,將推動將「監測資訊司」轉型為「環境資訊科技司」的組織改造,
公私協力能量大 一同打響「綠色臺灣」品牌
彭啓明指出,環境部未來一年重要工作,將圍繞著打響「綠色臺灣品牌」、整合「臺灣關鍵及戰略資源國家隊」兩大目標,包括碳交易總量管制、減碳目標NDC3.0、減塑等重大政策等,都需要接軌國際趨勢與妥善社會溝通;為扶植產業轉型,政策上已有「百億綠色成長基金」,法規上也準備了循環、廢清雙法來引導。
彭啓明強調合作的重要性,包括綠領人才培育計畫與大專院校與跨部會合作;畜牧糞尿資源化、營建產出物管理與環檢警打擊環境犯罪等成果亦是跨域、跨部會合作而來。環境部一年來也以綠色成長聯盟、循環經濟大聯盟、淨零綠生活大聯盟、抗高溫對策聯盟等組織將企業與政府拉近,透過共同發想、環境部整合的公私協力形式推動,盼這些行動能夠更有效將環境保護的種子在國人心中發芽長大,從心出發、從身做起,讓臺灣成為安居樂業的地球公民模範生。
最新生活新聞
-
101歲榮民林縣來爺爺紀壽 基隆市榮服處溫馨慶生
(42 分鐘前) -
天氣熱還是要上班!台灣「高溫假」難推行 彭啟明鬆口原因
(43 分鐘前) -
割包皮助生子?醫揭「1情形」
(45 分鐘前) -
賴清德520就職滿1年!最新民調1數據超驚人
(46 分鐘前) -
康寧大學全國稱冠 嬰幼兒保育學系勇奪教保技藝競賽大獎
(55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