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4° / 30° )
氣象
2025-05-17 | 中央社

政治受難者暨家屬赴綠島十三中隊 獻花思難友

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辦「政治受難者暨家屬重返記憶之島-綠島」活動,16日由館長洪世芳帶隊,與政治受難者前輩及家屬們前往綠島「十三中隊」獻花,向長眠綠島的受難者們致意。

人權館發布新聞稿表示,綠島在戒嚴時期兩度關押政治犯,先是1951年起以「新生訓導處」作為對政治犯進行監管、思想改造的場所,繼之於1972年起以高牆式監獄「綠洲山莊」(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作為關押政治受難者的空間,是重要的不義遺址,也是許多受難者前輩和家屬無法抹滅的記憶之島。

戒嚴時期,若綠島關押的受難者離世無人領回遺體,便會葬於牛頭山腳、通往燕子洞方向的墓地,該地由受難者命名為「十三中隊」,象徵彼此間同袍的情感。儘管埋葬於此的受難者人數不多,卻是受難者們深刻的集體記憶。

國家人權博物館在5月16日至18日舉辦「2025年政治受難者暨家屬重返記憶之島-綠島」活動,邀請政治受難者前輩及家屬等百餘人參與,這次活動藉由受難者前輩及家屬在綠島聚首,走訪現地、回憶往事,讓不少陪同家屬深刻感受到當年前輩們受苦磨難的生命記憶。

昨天由洪世芳與政治受難者及受難者家屬們向十三中隊獻花致敬後,轉往綠島紀念園區觀賞客家電視台劇集「星空下的黑潮島嶼」,邀請導演王傳宗及製作人羅亦娌擔任與談人,分享幕後故事。

「星空下的黑潮島嶼」是台灣第一部聚焦於綠島新生訓導處時期政治受難者的電視劇,藉由細膩的田野調查與劇本編寫,重構當年的生活細節,著重描述當時因故來到綠島的醫生及知識分子,面對島上生活艱苦的居民,如何貢獻他們的醫術及專長。

王傳宗表示,角色與情節係以相關人物、事件為基礎進行改編創作,透過影像傳達前輩們如何在克難環境下求生,也見證台灣人權的發展歷程。羅亦娌表示,希望透過時代劇的製作,帶領更多人認識這座島嶼上的故事,也珍惜現在自由的空氣。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