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7 | 中央社
綠島人權紀念碑錄名竣工揭牌典禮 銘刻歷史 深烙人權 見證轉型正義新里程
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今(17)日於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舉行「綠島人權紀念碑錄名竣工揭牌典禮」,文化部長李遠、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東部海岸風景區管理處長林維玲、法務部矯正署綠島監獄典獄長呂憲慈、臺東縣議員王姷力、綠島鄉代表會主席何富祥、鄉代表田亦生、鄭姵辰、陳韋宇,綠島國小校長高志翔、綠島國中校長徐湘平,以及政治受難者前輩及其家屬代表等共同出席揭牌活動。此次紀念碑錄名竣工,象徵臺灣對歷史的正視與落實轉型正義的決心,更是為向臺灣民主化歷程中不畏犧牲、無私奉獻的前輩們致敬與表達撫慰之意。
揭牌典禮由身知島舞團以《慕光前行》拉開序幕,在現場大提琴伴奏的琴音中,舞者以肢體傳達思念與希望,撫慰歷史創傷,象徵自由重生與希望;以及成立於2006年的農村武裝青年獻唱〈阿母的話〉及〈予你的歌〉,傳達母語文化傳承的重要,表達對無數爭取民主自由之前人的犧牲奉獻與堅持的感念,以及對於臺灣這塊土地所孕育之文化的深刻關懷。接續由李遠與政治受難者前輩、家屬、受難者團體代表等人於紀念碑前共同完成揭牌儀式,見證臺灣轉型正義的重要里程。典禮結束後,李遠也在藝術季策展人高森信男的陪同下,前往參觀今日開幕的綠島人權藝術季(雙年展),一同見證多位國內外藝術家藉由藝術創作轉化人權內涵的精彩創作。
高金郎前輩在揭牌典禮上致詞提到,1999年政府推動轉型正義工程,當時紀念碑名單一共953人,在政府的政策引導及社會的認同發展下,25年後的今天增加到12,060人,這是政府與民間合作發展的明證。過程中雖然難免遭遇分歧、窒礙,如同天氣的突然變化,但只要大家繼續團結努力,抱持對臺灣的愛,困難終將迎刃而解。高金郎前輩期待,臺灣的光榮能夠不只顯現在政治、經濟的層面,也能顯現在社會的和諧。
揭牌典禮在李遠致詞時,突然下起大雨,李遠婉拒同事幫忙撐傘,淋著雨說,從漢寶德設計的綠島人權紀念公園,到開場年輕藝術家的音樂、舞蹈都在傳達著「母親的眼淚」。在白色恐怖時期,許多母親在暗夜中哭泣,「那是母親對孩子的愛,也是最無私的愛」,其中也包含著許多家屬、朋友的眼淚。李遠說,他出身的1951年,是第一批政治犯被送往綠島的日子,景美紀念園區錄名碑揭牌時,是他與舅舅黃梅第一次相遇。昨天當他搭船來到綠島後,他也在綠島的紀念碑上,找到了另外2個舅舅的名字,他的家庭裡4個舅舅就有3個舅舅是受難者,「白色恐怖不是少數人的事,而是與每個人都可能有關的事,只是當時大家都活在害怕中」。
李遠說,「受難者在不同的時候,因為不同的理由被逮捕」,也因為他的家族面臨同樣的歷史記憶,他的父母親非常不希望他成為作家、政治工作者,雖然最後讓父母失望了,但他卻因此更深刻的理解,如果能透過小說、音樂、藝術、電影、繪本、漫畫等,將當年白色恐怖時期的故事,一代傳達一代的給更多年輕人聽見,「他們也願意留下眼淚,那個眼淚才是更珍貴的」,而這也是國家人權博物館存在的意義,更是他作為文化部長最重要的工作。李遠說,已經寫了103本書的他,本來已經覺得不用再寫了,但是經過這段時間持續與所有受難者、家屬等「家人」相處後,他希望自己未來能完成一本他自己覺得最重要的書,「一本與白色恐怖有關的書」。
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人權紀念公園」由建築師漢寶德設計,當時考量自然景觀,採地下鑿刻方式規劃,以流水與穀紋象徵生命與人權,並在斜坡道旁牆面刻錄953名政治受難者名單,於1999年12月10日完工落成並對外開放。
隨著近年更多檔案史料的釋出,人權館自2023年起以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總結報告「政治案件當事人」名單為基礎,持續查考比對檔案史料,並訂定《國家人權博物館人權紀念碑錄名作業要點》,邀集政治受難者代表及學者專家組成錄名審查委員會,期間亦就錄刻名單及人權紀念碑總說明辦理預告,廣徵意見,並於2024年確認更新刻錄名單12,060位。惟仍有許多名單因史料取得及查證困難而未錄名,未來仍將持續調研增補。本次紀念碑整修,除錄刻政治受難者名單外,也增設紀念碑名單查詢系統,連結「國家人權記憶庫」,方便參訪民眾查詢錄名石塊的位置,查找威權統治時期政治案件的資料,進一步瞭解各政治受難者的生命史。
人權館表示,昨日李遠抵達綠島後便前往十三中隊向受難者前輩的墓碑獻花紀念,今日除了參加紀念碑揭牌典禮外,也與一同登島的受難者前輩和家屬們參觀綠島人權藝術季。人權館期盼透過此次錄名更新,致敬所有已知及未知的威權統治時期政治受難者,也期待透過多元的創作形式來轉譯人權內涵,普及社會對於人權價值的理解、認同與維護,記取歷史教訓,共同守護臺灣的人權、民主、正義、自由與和平。
揭牌典禮由身知島舞團以《慕光前行》拉開序幕,在現場大提琴伴奏的琴音中,舞者以肢體傳達思念與希望,撫慰歷史創傷,象徵自由重生與希望;以及成立於2006年的農村武裝青年獻唱〈阿母的話〉及〈予你的歌〉,傳達母語文化傳承的重要,表達對無數爭取民主自由之前人的犧牲奉獻與堅持的感念,以及對於臺灣這塊土地所孕育之文化的深刻關懷。接續由李遠與政治受難者前輩、家屬、受難者團體代表等人於紀念碑前共同完成揭牌儀式,見證臺灣轉型正義的重要里程。典禮結束後,李遠也在藝術季策展人高森信男的陪同下,前往參觀今日開幕的綠島人權藝術季(雙年展),一同見證多位國內外藝術家藉由藝術創作轉化人權內涵的精彩創作。
高金郎前輩在揭牌典禮上致詞提到,1999年政府推動轉型正義工程,當時紀念碑名單一共953人,在政府的政策引導及社會的認同發展下,25年後的今天增加到12,060人,這是政府與民間合作發展的明證。過程中雖然難免遭遇分歧、窒礙,如同天氣的突然變化,但只要大家繼續團結努力,抱持對臺灣的愛,困難終將迎刃而解。高金郎前輩期待,臺灣的光榮能夠不只顯現在政治、經濟的層面,也能顯現在社會的和諧。
揭牌典禮在李遠致詞時,突然下起大雨,李遠婉拒同事幫忙撐傘,淋著雨說,從漢寶德設計的綠島人權紀念公園,到開場年輕藝術家的音樂、舞蹈都在傳達著「母親的眼淚」。在白色恐怖時期,許多母親在暗夜中哭泣,「那是母親對孩子的愛,也是最無私的愛」,其中也包含著許多家屬、朋友的眼淚。李遠說,他出身的1951年,是第一批政治犯被送往綠島的日子,景美紀念園區錄名碑揭牌時,是他與舅舅黃梅第一次相遇。昨天當他搭船來到綠島後,他也在綠島的紀念碑上,找到了另外2個舅舅的名字,他的家庭裡4個舅舅就有3個舅舅是受難者,「白色恐怖不是少數人的事,而是與每個人都可能有關的事,只是當時大家都活在害怕中」。
李遠說,「受難者在不同的時候,因為不同的理由被逮捕」,也因為他的家族面臨同樣的歷史記憶,他的父母親非常不希望他成為作家、政治工作者,雖然最後讓父母失望了,但他卻因此更深刻的理解,如果能透過小說、音樂、藝術、電影、繪本、漫畫等,將當年白色恐怖時期的故事,一代傳達一代的給更多年輕人聽見,「他們也願意留下眼淚,那個眼淚才是更珍貴的」,而這也是國家人權博物館存在的意義,更是他作為文化部長最重要的工作。李遠說,已經寫了103本書的他,本來已經覺得不用再寫了,但是經過這段時間持續與所有受難者、家屬等「家人」相處後,他希望自己未來能完成一本他自己覺得最重要的書,「一本與白色恐怖有關的書」。
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人權紀念公園」由建築師漢寶德設計,當時考量自然景觀,採地下鑿刻方式規劃,以流水與穀紋象徵生命與人權,並在斜坡道旁牆面刻錄953名政治受難者名單,於1999年12月10日完工落成並對外開放。
隨著近年更多檔案史料的釋出,人權館自2023年起以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總結報告「政治案件當事人」名單為基礎,持續查考比對檔案史料,並訂定《國家人權博物館人權紀念碑錄名作業要點》,邀集政治受難者代表及學者專家組成錄名審查委員會,期間亦就錄刻名單及人權紀念碑總說明辦理預告,廣徵意見,並於2024年確認更新刻錄名單12,060位。惟仍有許多名單因史料取得及查證困難而未錄名,未來仍將持續調研增補。本次紀念碑整修,除錄刻政治受難者名單外,也增設紀念碑名單查詢系統,連結「國家人權記憶庫」,方便參訪民眾查詢錄名石塊的位置,查找威權統治時期政治案件的資料,進一步瞭解各政治受難者的生命史。
人權館表示,昨日李遠抵達綠島後便前往十三中隊向受難者前輩的墓碑獻花紀念,今日除了參加紀念碑揭牌典禮外,也與一同登島的受難者前輩和家屬們參觀綠島人權藝術季。人權館期盼透過此次錄名更新,致敬所有已知及未知的威權統治時期政治受難者,也期待透過多元的創作形式來轉譯人權內涵,普及社會對於人權價值的理解、認同與維護,記取歷史教訓,共同守護臺灣的人權、民主、正義、自由與和平。
最新生活新聞
-
2025大溪客庄神農文化祭 蘇俊賓副市長秀順口溜:大溪處處有好神,月月有好事
(17 分鐘前) -
行政院長卓榮泰視察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
(18 分鐘前) -
阿里山林鐵鹿麻產車站整修完工 秋田犬「波吉」化身百年車站實習站長
(24 分鐘前) -
潮州賽神蝦冠軍重302公克 長50公分
(24 分鐘前) -
提升馬祖雨霧預報準度 南北竿將設雷達站
(26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