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4° / 30° )
氣象
2025-05-20 | 中央社

海大師生走訪口湖 實踐環境教育與地方創生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秉持以「海洋」為核心的教育理念,致力推動學生對臺灣生態環境與漁業永續的理解與關注。海大USR計畫「雲林四口-里海漁鄉」子計畫主持人曾煥昇副教授與「雲林縣口湖鄉金湖休閒農業發展協會」及「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合作,於5月18日舉辦一場融合「環境教育」、「漁電共生」、「智慧養殖」、「聚落文化踏查」等面向的實地學習活動,帶領40名學生深入在地場域,觀察濕地環境變化,瞭解漁業產業現況與發展,體驗環保意識結合聚落人文情懷。

活動首站來到口湖遊客中心,在「雲林縣口湖鄉金湖休閒農業發展協會」導覽人員蔡雲姍經理與蔡秉龍先生帶領下,師生前往「椬梧滯洪池」,認識其由原台糖蔗糖林場因颱風海水倒灌與積水不退所轉變的湖泊地貌。透過解說,讓師生深入瞭解滯洪池的形成過程與其多重功能,包括防洪防災、延緩排水、雨水再利用與生態景觀營造等面向,深化對水資源管理與自然調適機制的理解。

隨後,海大師生前往「成龍濕地」,此地原為農耕區,因長期超抽地下水與颱風侵襲導致海水倒灌轉變為濕地。海大師生現地觀察十多種水鳥棲息其間,實際體會濕地的生態多樣性與脆弱,也進一步認識臺灣地下水過度使用所引發的環境問題,強化認知對濕地保育的重要性。

在「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海大師生參與「漁電共生」教育課程,並觀摩智慧養殖技術實務操作,包括AI控制系統、魚池水溫調節與硬體設施運作等。導覽人員並展示「全魚利用」成果,涵蓋化妝品研發、魚皮工藝及生鮮產品等,展現漁業產業轉型升級與永續發展的實踐,也為學生開闢一條新的思路。

活動最後,海大師生走入具濃厚海洋文化色彩的「金湖聚落」,欣賞以廢棄牡蠣殼、文蛤殼、浮球、塑膠管等素材打造的海廢藝術牆。這些作品不僅美化聚落空間,更結合在地漁業文化與歷史背景,展現海洋保育理念與地方創生的精神。特別是一面名為「魚躍豐收·幸福漁鄉」的海廢藝術牆,是由海大USR計畫雲林四口-里海漁鄉」與在地藝術家陳玄茂先生攜手完成,象徵海洋大學與雲林沿海的緊密連結,具有深遠的教育與文化意涵。

本次活動由曾煥昇副教授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深入地方,透過實地踏查與互動學習,深化對環境、生態、產業與文化的理解,讓學習不再停留於書本,而是化為未來實踐永續行動的動力,更使理論與實務充分結合。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