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0 | 中央社
轉型之路:2025管理教育論壇深入剖析全球化趨勢與臺灣挑戰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管科會)與臺灣商管學院聯合會(TABS)於5月8日下午首度攜手舉辦「2025管理教育論壇——引領未來:管理人才培育與企業領袖培育之道」,透過Google Meet線上會議室,集結多位國內各大學商管學院代表與會,共同探討臺灣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企業管理碩士)與EMBA(Executive MBA,高階管理碩士)教育的現況、挑戰與未來發展方向。
論壇一開始,由管科會ACCBE商管教育認證組織執行長周逸衡講座教授與TABS謝焸君副理事長(國立中興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先後致詞,表示希望透過此次跨平台的合作,能夠有助提升臺灣管理人才的培育品質與成效。隨後,周教授進行專題演講,比較當前臺灣管理教育(MBA / EMBA)與國外典範大學管理教育的課程設計之差異與招生方面的挑戰,並根據研究發現,為臺灣管理教育的未來發展提供了若干建議。接著,分別代表國立大學、私立大學與科技大學的三所商管學院院長:國立中興大學管理學院謝焸君院長、東吳大學商學院阮金祥院長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范書愷院長,分享他們在少子化與市場供過於求的背景下,如何持續精進教育品質與穩定招生,並探討各自學校在應對這些挑戰中的策略與成效。最後,由中國文化大學吳萬益前校長與周教授一同擔任評論人,根據其長期參與學校評鑑及多年的教育行政經驗,對論壇中的討論進行總結與分析。
▲臺灣MBA / EMBA教育發展與國際課程比較:學分要求與課程設計挑戰
周教授以其長年參與臺灣管理教育評鑑與認證的經驗,深入分析當前MBA與EMBA教育的關鍵問題。他指出,管科會近年來針對DBA、MBA、EMBA分別進行了研究與倡議,儘管曾辦理論壇與撰文推動,但或許只是依據理念與局部的觀察,說服力有限。因此自2023年起,針對企管與經管研究所碩士班(也就是真正的MBA班),展開系統性資料收集與調查,在招生、課程要求與學生畢業規定上與美歐名校進行比較,並發表在高教評鑑中心2024年五月份的「評鑑雙月刊」上;惟迄今一年,尚未見各界有積極的回應,因此想在各校商管學院代表聚集的研討會上,再摘要報告一次。另外,也將今年對EMBA的調查結果一併跟大家報告。
周教授指出,目前每年仍有約6,000位管理碩士畢業,其中EMBA自2011年起人數即超越MBA;在招生方面,各校MBA與EMBA目前均以口試為主;MBA約25%仍採筆試,EMBA則僅5%,甚至有些學校僅審書面資料即錄取,事實上欠缺了檢視申請者是否具備基本能力的制度性機制。相較之下,國外雖不強制筆試(僅要求GMAT與英文能力證明),但皆重視申請者之背景與領導潛力的佐證。
在課程方面,國外11所頂尖MBA/EMBA要求學生的畢業學分都在60學分以上,其中必修課的要求都在10門課以上,而且各校的必修課都一定包含三大類,第一類是經濟、會計、統計等決策分析工具方面的課程,第二類是行為科學方面的課程,第三類是行銷、財務、作業等管理核心功能的課程。反觀臺灣,早期設立的大學MBA必修學分平均約在25學分左右、新設的MBA平均則只要求14學分左右;EMBA則更低。全臺約六成MBA完全沒有要求必修前述的決策分析工具類課程,EMBA則更近七成都未要求。至於完全不要求行為科學類與管理核心功能類課程的學校,亦達五成左右。整體而言,除了通過管科會ACCSB認證的學校外,相對而言,1996年以後新設的大學MBA,在課程設計上普遍不如1996年以前所設立的MBA完善。
他強調,MBA與EMBA學生背景本就具有多元性,若入學門檻未做篩選而必修課程的要求又過鬆,則勢必將無法補足大學非商管背景學生之學習能力落差;教育的品質不得不令人擔憂。此外,臺灣目前MBA / EMBA多沿用MS(Master of Science,理學碩士)教育的模式,強調論文撰寫;教育部雖自2019年起允許以專業實務報告替代碩士論文,管科會亦於2020年提出專業實務報告之建議格式與撰寫要求,呼籲各校參考以提升實務導向;但似乎採納的比率仍然不高。
最後他指出,儘管MBA與EMBA授予相同學位,但各校在學分與課程上的要求卻落差甚大;EMBA的教育品質恐怕比MBA更令人擔心。臺灣管理教育實在有嚴肅面對與認真檢討之必要;呼籲各校應反思自己所培育出來的管理碩士,能否與國際上對MBA的期待一致,積極提升臺灣MBA品牌之價值與學位的被認可度。
▲中興大學管理學院:深耕專業、多元布局,展現穩健招生與國際連結成效
謝焸君院長表示,中興大學MBA方面,全院設有五個系與兩個獨立研究所的碩士班,其中以運動與健康管理研究所最具特殊性,結合體育與學術研究,回應健康產業發展趨勢。目前學院有三個碩士在職專班,包括高階經理人碩士專班(EMBA),以及由資訊管理學系與科技管理研究所開設的兩個專班,針對不同產業需求與職涯發展而規劃。
中興MBA教育設有「全球永續」的教育目標,強調「全球經濟」與「企業永續」兩項核心能力,並積極推動國際化,與法國、美國等地商學院簽署雙聯學位合作,每年均有學生赴海外研修。謝院長指出,學院的七個碩士班招生表現穩定,錄取率長期維持在個位數,顯示競爭激烈,並反映出學校的辦學品質與品牌形象已獲得學生肯定。近年來,中興MBA學生來源以傳統私立大學為主,也有來自新興國立大學,部分學生來自頂尖大學並轉領域就讀,顯示中興大學在中部地區具備良好的招生吸引力與策略定位。
在EMBA方面,國內設有五個聯招組別與一個高階企業領袖組,海外則包含上海與越南的兩岸臺商班。聯招組每年招收百餘名學生,錄取率約為三分之二;領袖組的錄取率為一半至四分之三。無論是海內外或領袖組別,中興EMBA課程設計皆兼顧學術深度與產業實務,回應不同的企業需求。
▲東吳大學商學院:強化國際化與課程創新應對挑戰
阮金祥院長分享,目前臺灣MBA、EMBA教育面臨諸多挑戰,包括跨地域的商業環境、市場趨勢變化、管理教育的國際接軌需求,以及如何培養出具實戰能力的學生。
他指出,東吳商學院擁有超過5,000位學生、約130位專任教授及200位兼任教師,至今畢業校友接近六萬人。學院致力於提升學生英語能力,並透過成為教育部雙語學習EMI計畫學校、交換生與雙聯學制等方式加強國際化。學院也積極通過各項國際認證,推動課程創新與變革。
在招生方面,東吳企管系MBA招生穩定,學生來源背景以老牌私立大學為主,少數來自私立科大;然而,EMBA的招生今年首次出現報名人數低於錄取人數的情況,報到情形則尚待觀察。阮院長表示,私立大學在臺北地區處於招生上的競爭劣勢,不僅面臨北部國立大學EMBA班的競爭,還有來自中南部國立大學在臺北設立EMBA班的挑戰;此外,市場需求飽和、學生素質不均、課程需與時俱進等問題也影響招生情況。
在MBA課程設計方面,學院以五管的功能別規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問題解決的能力;EMBA課程則以前瞻、國際與實用為設計導向,提供多元且豐富的學習資源。特別的是,東吳EMBA可用專業實務報告代替碩士論文,提升其實務性。阮院長也指出,近年來在職專班的工作年資要求逐年降低,將可能會帶來教育上一系列的問題。
最後,阮院長強調,隨著國立大學不減招、職場氛圍變化及科技業興起,MBA / EMBA的吸引力下降,未來新生素質是否能維持將是管理人才培育的最大隱憂。
▲北科大管理學院:AI與跨界學習推動MBA及EMBA課程革新
范書愷院長分享了北科大管理學院在MBA與EMBA教育上的發展與創新;自1999年成立以來,學院持續成長,現有大學部1,100人、碩士班800人、博士班130人,外籍生比例達18%至20%,顯示高度國際化。范院長指出,技職體系學校面臨MBA生源逐年減少的挑戰,且學生選校呈區域化,對課程的期待包括多元內容、眾多實習機會及畢業即就業的實務導向。
自2022年AI技術快速發展,對管理與社會科學領域產生重大影響,北科大管理學院積極將AI導入課程與教學,並致力於建立AI與管理共生共構的學習平台。MBA課程設計上,學院聚焦業界需求,並強化AI、數據分析與商業決策等領域,培養具跨界整合能力的高階管理人才。范院長強調,學院在「以終為始」的理念指導下,將人工智慧與ESG課程納入必修,並加強教師培訓與教學品質,提升課程國際化與競爭力。
在EMBA方面,儘管招生競爭激烈,學院仍開設符合經理人需求的課程,強調跨界學習與多元文化交流。學院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國際競賽與交流活動,拓展國際視野與人脈。隨著EMBA招生穩定成長,學院持續調整課程內容,以回應企業與社會對高階人才的需求。范院長強調,北科大管理學院將持續推動學術創新與國際化,為學生創造更多元的學習與發展機會。
▲從需求到創新:臺灣MBA教育的國際化挑戰與機遇
吳萬益校長在今日論壇中分享了他對當前管理教育的見解,強調全球化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性。他指出,隨著臺灣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未來的管理人才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還必須擁有跨文化溝通與語言能力。他建議擴大針對外籍生的課程,以提升國際學生來臺的吸引力,同時增強本地學生的國際視野。
在EMBA教育方面,吳校長強調,面對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生,課程設計應具彈性,根據學生需求調整專業課程或領導能力訓練,提升課程的實用性。他還提到,數位化與人工智慧的發展對管理教育帶來深遠影響,未來的課程應包含跨域整合與跨文化管理,幫助學生應對全球化的挑戰。
最後,吳校長期待透過更多合作與交流,推動管理教育的進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與實戰能力的企業領袖。
周教授指出,相較於今日分享的三所學校,臺灣約有50所學校在招生上面臨了更大的挑戰。他強調,面對台灣少子化的人口趨勢,招收國際學生已成為未來的必然,但臺灣的MBA / EMBA課程,從國際名校的標準來看仍有相當需檢討的空間。管理教育界需要重新檢視目前的課程設計與教育的方法,思考MBA學位的內容與定位。各校應釐清到底想從事MBA教育還是MS教育:若是 MS學位應聚焦於專業領域深耕,適合已有商管背景者進一步研修;而MBA則應提高課程要求,協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管理思維與分析架構,塑造為具高附加價值、能夠培育領導與整合能力的學程。如果繼續過去「MBA與MS教育不分」,把大學非商管背景的學生招入後,施以「學術碩士」訓練的教育,不只是在「學術上」為人詬病,更無法培養出真正企業所需要的人才。
他指出,若課程設計與修業要求跟國際脫節,未來恐將難以持續吸引到國際的優質學生。他建議,面對國內外生源供不應求的局面,學校可依市場需求調整招生策略,提供針對不同職位層級或產業導向的MBA學位;如果可能,其課程也應強化與企業的合作並增加實習機會,甚至可以規劃與企業連結的「保證就業」計畫,提升學生對學習投入的動機。此外,取得具公信力的第三方認證,推動國際交流與雙學位計畫,皆有助於建立國內外學生對MBA教育的信心,值得積極進行。
▲展望未來:管科會將持續作為臺灣管理教育提升的推動者
未來,管科會將繼續推動「管理教育改革與創新」主題,推出更多相關活動,並強化管理教育品質保證之相關機制。希望全國大專院校能關注我們的動態,共同提升管理教育的品質與國際競爭力,為未來企業領袖的培育貢獻大學的力量。
論壇一開始,由管科會ACCBE商管教育認證組織執行長周逸衡講座教授與TABS謝焸君副理事長(國立中興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先後致詞,表示希望透過此次跨平台的合作,能夠有助提升臺灣管理人才的培育品質與成效。隨後,周教授進行專題演講,比較當前臺灣管理教育(MBA / EMBA)與國外典範大學管理教育的課程設計之差異與招生方面的挑戰,並根據研究發現,為臺灣管理教育的未來發展提供了若干建議。接著,分別代表國立大學、私立大學與科技大學的三所商管學院院長:國立中興大學管理學院謝焸君院長、東吳大學商學院阮金祥院長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范書愷院長,分享他們在少子化與市場供過於求的背景下,如何持續精進教育品質與穩定招生,並探討各自學校在應對這些挑戰中的策略與成效。最後,由中國文化大學吳萬益前校長與周教授一同擔任評論人,根據其長期參與學校評鑑及多年的教育行政經驗,對論壇中的討論進行總結與分析。
▲臺灣MBA / EMBA教育發展與國際課程比較:學分要求與課程設計挑戰
周教授以其長年參與臺灣管理教育評鑑與認證的經驗,深入分析當前MBA與EMBA教育的關鍵問題。他指出,管科會近年來針對DBA、MBA、EMBA分別進行了研究與倡議,儘管曾辦理論壇與撰文推動,但或許只是依據理念與局部的觀察,說服力有限。因此自2023年起,針對企管與經管研究所碩士班(也就是真正的MBA班),展開系統性資料收集與調查,在招生、課程要求與學生畢業規定上與美歐名校進行比較,並發表在高教評鑑中心2024年五月份的「評鑑雙月刊」上;惟迄今一年,尚未見各界有積極的回應,因此想在各校商管學院代表聚集的研討會上,再摘要報告一次。另外,也將今年對EMBA的調查結果一併跟大家報告。
周教授指出,目前每年仍有約6,000位管理碩士畢業,其中EMBA自2011年起人數即超越MBA;在招生方面,各校MBA與EMBA目前均以口試為主;MBA約25%仍採筆試,EMBA則僅5%,甚至有些學校僅審書面資料即錄取,事實上欠缺了檢視申請者是否具備基本能力的制度性機制。相較之下,國外雖不強制筆試(僅要求GMAT與英文能力證明),但皆重視申請者之背景與領導潛力的佐證。
在課程方面,國外11所頂尖MBA/EMBA要求學生的畢業學分都在60學分以上,其中必修課的要求都在10門課以上,而且各校的必修課都一定包含三大類,第一類是經濟、會計、統計等決策分析工具方面的課程,第二類是行為科學方面的課程,第三類是行銷、財務、作業等管理核心功能的課程。反觀臺灣,早期設立的大學MBA必修學分平均約在25學分左右、新設的MBA平均則只要求14學分左右;EMBA則更低。全臺約六成MBA完全沒有要求必修前述的決策分析工具類課程,EMBA則更近七成都未要求。至於完全不要求行為科學類與管理核心功能類課程的學校,亦達五成左右。整體而言,除了通過管科會ACCSB認證的學校外,相對而言,1996年以後新設的大學MBA,在課程設計上普遍不如1996年以前所設立的MBA完善。
他強調,MBA與EMBA學生背景本就具有多元性,若入學門檻未做篩選而必修課程的要求又過鬆,則勢必將無法補足大學非商管背景學生之學習能力落差;教育的品質不得不令人擔憂。此外,臺灣目前MBA / EMBA多沿用MS(Master of Science,理學碩士)教育的模式,強調論文撰寫;教育部雖自2019年起允許以專業實務報告替代碩士論文,管科會亦於2020年提出專業實務報告之建議格式與撰寫要求,呼籲各校參考以提升實務導向;但似乎採納的比率仍然不高。
最後他指出,儘管MBA與EMBA授予相同學位,但各校在學分與課程上的要求卻落差甚大;EMBA的教育品質恐怕比MBA更令人擔心。臺灣管理教育實在有嚴肅面對與認真檢討之必要;呼籲各校應反思自己所培育出來的管理碩士,能否與國際上對MBA的期待一致,積極提升臺灣MBA品牌之價值與學位的被認可度。
▲中興大學管理學院:深耕專業、多元布局,展現穩健招生與國際連結成效
謝焸君院長表示,中興大學MBA方面,全院設有五個系與兩個獨立研究所的碩士班,其中以運動與健康管理研究所最具特殊性,結合體育與學術研究,回應健康產業發展趨勢。目前學院有三個碩士在職專班,包括高階經理人碩士專班(EMBA),以及由資訊管理學系與科技管理研究所開設的兩個專班,針對不同產業需求與職涯發展而規劃。
中興MBA教育設有「全球永續」的教育目標,強調「全球經濟」與「企業永續」兩項核心能力,並積極推動國際化,與法國、美國等地商學院簽署雙聯學位合作,每年均有學生赴海外研修。謝院長指出,學院的七個碩士班招生表現穩定,錄取率長期維持在個位數,顯示競爭激烈,並反映出學校的辦學品質與品牌形象已獲得學生肯定。近年來,中興MBA學生來源以傳統私立大學為主,也有來自新興國立大學,部分學生來自頂尖大學並轉領域就讀,顯示中興大學在中部地區具備良好的招生吸引力與策略定位。
在EMBA方面,國內設有五個聯招組別與一個高階企業領袖組,海外則包含上海與越南的兩岸臺商班。聯招組每年招收百餘名學生,錄取率約為三分之二;領袖組的錄取率為一半至四分之三。無論是海內外或領袖組別,中興EMBA課程設計皆兼顧學術深度與產業實務,回應不同的企業需求。
▲東吳大學商學院:強化國際化與課程創新應對挑戰
阮金祥院長分享,目前臺灣MBA、EMBA教育面臨諸多挑戰,包括跨地域的商業環境、市場趨勢變化、管理教育的國際接軌需求,以及如何培養出具實戰能力的學生。
他指出,東吳商學院擁有超過5,000位學生、約130位專任教授及200位兼任教師,至今畢業校友接近六萬人。學院致力於提升學生英語能力,並透過成為教育部雙語學習EMI計畫學校、交換生與雙聯學制等方式加強國際化。學院也積極通過各項國際認證,推動課程創新與變革。
在招生方面,東吳企管系MBA招生穩定,學生來源背景以老牌私立大學為主,少數來自私立科大;然而,EMBA的招生今年首次出現報名人數低於錄取人數的情況,報到情形則尚待觀察。阮院長表示,私立大學在臺北地區處於招生上的競爭劣勢,不僅面臨北部國立大學EMBA班的競爭,還有來自中南部國立大學在臺北設立EMBA班的挑戰;此外,市場需求飽和、學生素質不均、課程需與時俱進等問題也影響招生情況。
在MBA課程設計方面,學院以五管的功能別規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問題解決的能力;EMBA課程則以前瞻、國際與實用為設計導向,提供多元且豐富的學習資源。特別的是,東吳EMBA可用專業實務報告代替碩士論文,提升其實務性。阮院長也指出,近年來在職專班的工作年資要求逐年降低,將可能會帶來教育上一系列的問題。
最後,阮院長強調,隨著國立大學不減招、職場氛圍變化及科技業興起,MBA / EMBA的吸引力下降,未來新生素質是否能維持將是管理人才培育的最大隱憂。
▲北科大管理學院:AI與跨界學習推動MBA及EMBA課程革新
范書愷院長分享了北科大管理學院在MBA與EMBA教育上的發展與創新;自1999年成立以來,學院持續成長,現有大學部1,100人、碩士班800人、博士班130人,外籍生比例達18%至20%,顯示高度國際化。范院長指出,技職體系學校面臨MBA生源逐年減少的挑戰,且學生選校呈區域化,對課程的期待包括多元內容、眾多實習機會及畢業即就業的實務導向。
自2022年AI技術快速發展,對管理與社會科學領域產生重大影響,北科大管理學院積極將AI導入課程與教學,並致力於建立AI與管理共生共構的學習平台。MBA課程設計上,學院聚焦業界需求,並強化AI、數據分析與商業決策等領域,培養具跨界整合能力的高階管理人才。范院長強調,學院在「以終為始」的理念指導下,將人工智慧與ESG課程納入必修,並加強教師培訓與教學品質,提升課程國際化與競爭力。
在EMBA方面,儘管招生競爭激烈,學院仍開設符合經理人需求的課程,強調跨界學習與多元文化交流。學院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國際競賽與交流活動,拓展國際視野與人脈。隨著EMBA招生穩定成長,學院持續調整課程內容,以回應企業與社會對高階人才的需求。范院長強調,北科大管理學院將持續推動學術創新與國際化,為學生創造更多元的學習與發展機會。
▲從需求到創新:臺灣MBA教育的國際化挑戰與機遇
吳萬益校長在今日論壇中分享了他對當前管理教育的見解,強調全球化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性。他指出,隨著臺灣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未來的管理人才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還必須擁有跨文化溝通與語言能力。他建議擴大針對外籍生的課程,以提升國際學生來臺的吸引力,同時增強本地學生的國際視野。
在EMBA教育方面,吳校長強調,面對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生,課程設計應具彈性,根據學生需求調整專業課程或領導能力訓練,提升課程的實用性。他還提到,數位化與人工智慧的發展對管理教育帶來深遠影響,未來的課程應包含跨域整合與跨文化管理,幫助學生應對全球化的挑戰。
最後,吳校長期待透過更多合作與交流,推動管理教育的進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與實戰能力的企業領袖。
周教授指出,相較於今日分享的三所學校,臺灣約有50所學校在招生上面臨了更大的挑戰。他強調,面對台灣少子化的人口趨勢,招收國際學生已成為未來的必然,但臺灣的MBA / EMBA課程,從國際名校的標準來看仍有相當需檢討的空間。管理教育界需要重新檢視目前的課程設計與教育的方法,思考MBA學位的內容與定位。各校應釐清到底想從事MBA教育還是MS教育:若是 MS學位應聚焦於專業領域深耕,適合已有商管背景者進一步研修;而MBA則應提高課程要求,協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管理思維與分析架構,塑造為具高附加價值、能夠培育領導與整合能力的學程。如果繼續過去「MBA與MS教育不分」,把大學非商管背景的學生招入後,施以「學術碩士」訓練的教育,不只是在「學術上」為人詬病,更無法培養出真正企業所需要的人才。
他指出,若課程設計與修業要求跟國際脫節,未來恐將難以持續吸引到國際的優質學生。他建議,面對國內外生源供不應求的局面,學校可依市場需求調整招生策略,提供針對不同職位層級或產業導向的MBA學位;如果可能,其課程也應強化與企業的合作並增加實習機會,甚至可以規劃與企業連結的「保證就業」計畫,提升學生對學習投入的動機。此外,取得具公信力的第三方認證,推動國際交流與雙學位計畫,皆有助於建立國內外學生對MBA教育的信心,值得積極進行。
▲展望未來:管科會將持續作為臺灣管理教育提升的推動者
未來,管科會將繼續推動「管理教育改革與創新」主題,推出更多相關活動,並強化管理教育品質保證之相關機制。希望全國大專院校能關注我們的動態,共同提升管理教育的品質與國際競爭力,為未來企業領袖的培育貢獻大學的力量。
最新生活新聞
-
敦親睦鄰慰問獨居長者 竹郵端午公益活動落實CSR傳愛關懷回饋社會
(14 分鐘前) -
苗栗榮服處感謝獅子會賴永炳捐贈端節善款
(27 分鐘前) -
科技3巨頭齊聚! 黃仁勳再邀張忠謀、林百里共進晚餐
(38 分鐘前) -
2025/05/20 空氣品質說明(22:00)
(47 分鐘前) -
台鐵北迴線大雨受災 21日首班車單線雙向通行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