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7°
( 28° / 26° )
氣象
2025-05-21 | 中央社

魚池琴蛙解密 雄蛙築巢引雌蛙、配對到產卵僅30分鐘

魚池琴蛙是今年初才發表的台灣特有種,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透過縮時攝影,發現魚池琴蛙生殖的秘密,雄蛙築巢並以鳴叫方式吸引雌蛙,配對到產卵30分鐘完成。

生多所今天舉行記者會,介紹台灣新獨立物種「魚池琴蛙」發表後的生殖生態學研究。團隊公布過去運用縮時攝影所拍攝的影像,完整記錄魚池琴蛙從築巢、鳴叫、競爭、配對到產卵的過程。

生多所表示,琴蛙屬(Nidirana)目前世界上已知有22種,其中約有半數具有築巢行為。由於築巢微棲地隱蔽,加上人為直接觀察容易干擾其行為表現,至今對其生殖生態的認識仍相當有限。

生多所副研究員林春富說,魚池琴蛙為台灣特有種,侷限分布於南投縣魚池鄉。研究團隊在棲地範圍內架設2台縮時攝影機,進行整個生殖季的拍攝,近期完成所有影像檢視,完整記錄魚池琴蛙在生殖季節的各項行為。

林春富說,從縮時攝影可觀察到,雄蛙就像泥窩建築師,在生殖季時於傍晚開始挖掘泥窩,接著修築巢口,並於巢內鳴叫吸引雌蛙,每次築巢約2到3小時,消耗能量極高,因此雄蛙對巢穴展現出強烈的守護行為。

林春富說,檢視影像發現,魚池琴蛙完成築巢後,若有其他雄蛙接近巢口,就會與入侵者產生肢體衝突,表現出追逐、扭打、互疊、壓制、互鳴、對峙等多種行為,時間從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最長曾記錄到的打鬥長達371分鐘(約6小時)。

生多所也首次完整拍攝魚池琴蛙的配對與產卵,雄蛙完成築巢後,會留在巢中鳴叫吸引雌蛙,若能成功引入雌蛙,雙方就會在巢中完成配對與產卵,從配對到產卵約歷時30分鐘。

林春富說,產卵結束後,雄、雌魚池琴蛙先後彈跳離巢。蛙卵則被包覆於逐漸吸水膨脹的透明膠質中,早期胚胎在膠質保護下,即使遭遇大雨淹沒窩巢,也不易自巢口流出,從而降低被天敵掠食的風險。若短期內無降雨,胚胎則可持續於窩巢中發育成為蝌蚪。

林春富說,直到下一次大雨來臨、沖開窩巢,或水位高漲淹沒窩巢時,蝌蚪便會順勢流入下方水體,展開自由游動與四處覓食的發育歷程。

生多所團隊在觀察過程也發現,9月至10月是魚池琴蛙繁殖季尾聲,因時序進入秋季、降雨頻率降低,部分位於淺水岸邊的窩巢內仍有蝌蚪滯留,無法隨雨水順利進入下方水體。

團隊立即展開救援,在鄰近水體的窩巢旁挖出小水道並灑水,引導蝌蚪安全流入水域;對於尚處早期發育階段的胚胎,或已接近乾涸致死的蝌蚪,則會救回實驗室進行飼養與觀察,確認其存活情況後再放回原棲地。

生多所團隊也與台北市立動物園、農業部林業試驗所蓮華池研究中心、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及台灣電力公司明潭發電廠合作,推動人工圈養魚池琴蛙,營造棲地與異地復育,並持續監測棲地變化與族群動態,推廣縮時攝影技術至其他瀕危兩棲類的研究中心。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