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4° / 30° )
氣象
2025-05-22 | 中央社

水位巧調、生物共好 成龍濕地營造友善水鳥棲地

雲林縣成龍濕地近年因水位偏高,泥灘地裸露時間不足,水鳥活動空間受限,林保署南投分署今年進行水位調控試驗,引來更多生命,成功創造兼顧排水需求與水鳥棲息的雙贏環境。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位於雲林縣口湖鄉的成龍濕地,原本為農耕地,因地勢低窪且長期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又因過去颱風期間遭海水倒灌,造成農地長期積水無法耕作,隨著時間推移,該地區自然演替成為鹽分沼澤濕地,因地形來自舊農田與魚塭混合,深淺交錯,形成多樣化的棲地環境,在不同季節吸引不同鳥種駐足,也成為候鳥遷徙過境的中繼站。

南投分署表示,成龍濕地近年因水位偏高,泥灘地裸露時間不足,水鳥活動空間受限,在地社區居民也曾反映,「濕地水太深,水鳥沒地方落腳」,突顯調整水位以回應水鳥需求的必要性。

為找回水鳥,南投分署自112年起攜手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雲林縣政府及成龍社區發展協會等單位,合作啟動成龍濕地水位調控相關研商會議,並與當地養殖協會溝通,今年2月與3月各進行1次調控試驗。

南投分署說,調控方式採低干擾設計,在每日退潮期間開啟蚶子寮大排兩座關鍵水門進行自然排水,同時於調控區內架設水尺由成龍社區協助紀錄,並由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監測鳥況,建立社區與科研協作模式。

首次調控期間濕地水位平均降低5公分,水鳥數量由172隻次提升至317隻次,增幅達84%;第2次則降低水位11.5公分,雖因同期間外部排水溝渠工程導致水位變動較為劇烈,但仍成功累積實務經驗。

南投分署規劃自今年起每年9月至翌年3月期間,每月定期執行水位調控,期望長時間維持適當的水位,讓過境鳥及冬候鳥得以利用濕地環境,並累積更多且更長期的科學數據,探索水深與鳥況之間的關聯性,提供有效的濕地經營管理策略。

南投分署長李政賢認為,透過此次試驗,看見濕地「調一點水」,就能「引來更多生命」,這不只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與自然和諧共生,邁向永續發展」的最佳實踐。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