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4° / 30° )
氣象
2025-05-22 | 中央社

東部防救災糧食備妥 逾80公噸白米進儲宜花東

農糧署東區分署協助宜、花、東縣政府落實防救災整備作業,近日備妥80.2公噸新期公糧白米,完成東部地區防救災糧食儲備,不但因應汛期所需,次年度可轉撥為社會救助。

受全球氣候變遷影響,因極端氣候所引起集中性降雨常導致災害發生,東部部分區域更可能因交通中斷而影響物資補給。為此,農業部農糧署及地方政府均將糧食儲備視為防救災整備中的重要一環。

農糧署東區分署今天發布訊息表示,協助縣政府落實防救災整備作業,依據「國內糧食救助作業要點」及地方政府實際需求,已備妥80.2公噸新期公糧白米,無償供應宜蘭(40.5公噸)、花蓮(14.7公噸)、台東(25公噸)3縣作為儲備防救災所需糧食,並已由各鄉鎮公所提領且完成進儲於各儲備點,以因應汛期不時之需,確保糧食供應不致中斷。

農糧署東區分署表示,天然災害儲備當期作食米,品質規格符合國家標準(CNS)二等白米標準,新鮮度須達6.8以上,並採3公斤真空包裝,具防潮保鮮及方便攜帶等優點,保存期限可長達12個月。

相關儲備食米已由宜、花、東地區34個鄉鎮公所提領,並於131處儲備點完成共80.2公噸白米進儲工作;這些儲備點經過審慎規劃,優先選擇分散於偏遠村里部落,或是對外道路容易坍方、交通可能中斷的區域,目標就是要在災害發生時,確保這些地區的居民都能即時取得糧食,防止斷糧情形發生。

農糧署東區分署說明,重大災害期間若有糧食供應不足或緊急需求時,縣政府可隨時向分署提出緊急救災食米申請,分署在接獲申請後,可於24小時內迅速完成備貨程序,並通知申請單位提領發放至災區,以發揮災害防救功能。

儲備的糧食由各鄉(鎮、市)公所及村(里)辦公室等單位負責管理,存放在陰涼、乾燥、通風且安全的地方,並定期檢查數量及品質。

東區分署指出,為確保民眾於災害期間食米供應無虞,與地方政府之間也會保持密切聯繫,隨時掌握各地儲備糧的庫存與需求狀況,必要時可緊急調度或加工食米支援災區,發揮防救災作用。

天然災害儲備糧屆保存期限前1個月,或次年度申請的儲備糧食進儲後,可由縣政府將其轉撥為社會救助糧贈予低收入家庭,兼具救災與扶助弱勢雙重功能。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