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9° / 27° )
氣象
2025-07-17 | 中央社

從月世界刺竹到編織藝術 南大帶學童深入百竹園體驗工藝傳承

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支持下,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及人文學院,於暑期推出「2025文化資產學院—推廣群組」計畫。此次以「小學堂•大傳承:趣遊『南關線』—探索民俗與文化資產」為核心,其中竹編工藝傳承主題特別前往龍崎「百竹園」,由竹藝專家張鈞博老師引領紅瓦厝國小、南大附小與關廟國小學童進入竹林世界,在天然的竹種博物館中,孩子們驚喜地發現台灣竹類的多樣性遠超想像。

張鈞博老師特別介紹南台灣代表性竹種—刺竹的獨特性質,讓學生瞭解這種竹子能在月世界惡劣地形中茁壯成長的堅韌特質,以及古代作為天然防禦工具的重要功能。在百竹園的工藝示範區,學童們目睹了竹篾片的完整製作過程,從選竹、去節開始,逐步示範如何運用傳統工具將堅硬的竹稈剖成細長條狀,再透過專業機具將竹片削薄成可編織的竹篾。每個製程步驟都讓孩子們嘖嘖稱奇,紛紛表示「沒想到一根竹子要經過這麼多道工序才能變成編織材料!」

蔡惠婷老師則從生態永續角度切入,帶領學生深入瞭解台灣六大經濟竹種的特色與用途。課程中特別強調竹子在傳統建築中的關鍵角色—在鋼筋水泥問世前,竹子正是房屋骨架的主要材料。更令學童印象深刻的是,竹子作為高效碳吸收植物的環保價值,在氣候變遷議題日益受到關注的今日,讓孩子們理解竹子在環境保護上的貢獻,格外具有教育意義。

在實際編織體驗環節,蔡惠婷老師與助教細心指導學童們學習基礎編織技法,以完成屬於自己的竹編鳳梨書籤。編織過程中,孩子們專注地穿引竹篾,體驗手工藝的精細與耐心。「我的鳳梨書籤完成了!」當作品完工,孩子們興奮地展示成果,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這些小小的書籤不僅是手工藝品,更承載著傳統工藝的文化記憶。

本次竹編工藝課程成功結合理論學習與實務操作,讓學童在動手實作中深化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臺南大學強調,此計畫致力於將傳統工藝以創新形式融入現代生活,讓更多年輕世代認識並珍視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透過這場從生態認知到工藝實作的完整學習歷程,孩子們不僅掌握了竹編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對傳統文化的情感連結,為文化傳承注入新的活力與希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