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3 | 中央社
科學園區擬增地3千公頃 環團籲用已開發受污染褐地
環境部環評委員會今天開會,徵詢「新設(含擴建)科學園區政策評估說明書」意見,國科會盼維持台灣在半導體與AI產業的國際領先地位,環團則呼籲優先用已開發及受污染的褐地。
環境部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第35次會議今天舉行,其中針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提出「新設(含擴建)科學園區政策評估說明書」(第二次修正)案,徵詢各相關部會及委員意見。
根據國科會簡報,為強化台灣經濟韌性,依據行政院「桃竹苗大矽谷」及「大南方新矽谷」等6大區域推動方案,前瞻性規劃科學園區用地,引領邁向次世代高階製造及研發創新,實現產業根留台灣的目標,落實「均衡台灣」政策願景。
國科會指出,台灣在半導體、人工智慧(AI)等戰略產業具備優勢,尤其半導體產業2023年總產值達新台幣4.3兆元,全球僅次於美國;2024年人工智慧與資通訊產業商機擴張帶動,台灣經濟成長率達4.59%,為近10年次佳。
國科會表示,原政策環評預估2036年新增1000公頃(科學園區總面積達5440公頃),目前全台科學園區營運(約4472公頃)及開發中或規劃中約(869公頃)已達5341公頃,產業實際需求已超前預期。
國科會指出,為因應產業擴廠需求,需超前部署科學園區,規劃至2050年再新增2000公頃用地至7440公頃,包含必要的公用與服務設施及生態保育用地等,維持台灣在半導體與AI產業的國際領先地位,避免因用地不足而喪失設廠機會。
國科會初估1個世代(含廠房、附屬設施、上下游產業鏈)約需250至300公頃產業用地,以科學園區產業用地占比50%計算,每1個世代所需園區總面積約500至600公頃,需預留足夠基地,以支撐未來3至4個製程世代的升級與產線擴充。
多個環保團體在環評審查會開始前,先到環境部前舉行記者會,主張新設(含擴建)科學園區應優先使用已受污染的褐地,而非具有農業生產功能的素地。
國科會在會中回應,未來進入個案評估時,會將褐地納入考量,且即使完成可行性評估,只要涉及關係人的權益,都會去溝通,在不影響民眾權益下才會開發。
監督施政聯盟執行長許心欣表示,科學園區擴建案政策環評初審時,國科會才說明是「桃竹苗大矽谷」及「大南方新矽谷」兩計畫要新增用地,且不是在既有科學園區或產業園區周邊,違反政策環評原徵詢意見。
許心欣進一步指出,新設科學園區儲備用地高達3000公頃需求,勢必選擇大面積農地,也將進行大規模土地徵收,就是跟人民搶土地、毀農、破壞環境生態。
許心欣表示,雙矽谷計畫要圈選土地應明顯與各縣市國土功能分區圖不符,形同國科會帶頭要違背國土計畫,不甩功能分區,將大規模掠奪農地來開發科學園區,重蹈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大面積徵收600多公頃農地、造成農民遭迫遷,現在二林園區卻閒置、缺乏廠商進駐的錯誤開發。
許心欣認為,新增科學園區用地應落實原徵詢意見,先盤點閒置、未利用的鄰近工業區,活化已劃設的工業區,再考量新設。不該打著「均衡台灣」的口號,以縮小城鄉差距為名,掠奪、破壞農業縣市的大面積農地。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高科技產業雖然貢獻龐大經濟產值,但鑑於既有科學園區已造成所在地區的用水、用電緊繃,以及交通壅塞、地價飛漲、建案暴增、河川與空氣污染、廢棄物焚化量增加,並排擠生活垃圾處理,若再擴增3000公頃將對環境帶來難以承受的衝擊。
環境部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第35次會議今天舉行,其中針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提出「新設(含擴建)科學園區政策評估說明書」(第二次修正)案,徵詢各相關部會及委員意見。
根據國科會簡報,為強化台灣經濟韌性,依據行政院「桃竹苗大矽谷」及「大南方新矽谷」等6大區域推動方案,前瞻性規劃科學園區用地,引領邁向次世代高階製造及研發創新,實現產業根留台灣的目標,落實「均衡台灣」政策願景。
國科會指出,台灣在半導體、人工智慧(AI)等戰略產業具備優勢,尤其半導體產業2023年總產值達新台幣4.3兆元,全球僅次於美國;2024年人工智慧與資通訊產業商機擴張帶動,台灣經濟成長率達4.59%,為近10年次佳。
國科會表示,原政策環評預估2036年新增1000公頃(科學園區總面積達5440公頃),目前全台科學園區營運(約4472公頃)及開發中或規劃中約(869公頃)已達5341公頃,產業實際需求已超前預期。
國科會指出,為因應產業擴廠需求,需超前部署科學園區,規劃至2050年再新增2000公頃用地至7440公頃,包含必要的公用與服務設施及生態保育用地等,維持台灣在半導體與AI產業的國際領先地位,避免因用地不足而喪失設廠機會。
國科會初估1個世代(含廠房、附屬設施、上下游產業鏈)約需250至300公頃產業用地,以科學園區產業用地占比50%計算,每1個世代所需園區總面積約500至600公頃,需預留足夠基地,以支撐未來3至4個製程世代的升級與產線擴充。
多個環保團體在環評審查會開始前,先到環境部前舉行記者會,主張新設(含擴建)科學園區應優先使用已受污染的褐地,而非具有農業生產功能的素地。
國科會在會中回應,未來進入個案評估時,會將褐地納入考量,且即使完成可行性評估,只要涉及關係人的權益,都會去溝通,在不影響民眾權益下才會開發。
監督施政聯盟執行長許心欣表示,科學園區擴建案政策環評初審時,國科會才說明是「桃竹苗大矽谷」及「大南方新矽谷」兩計畫要新增用地,且不是在既有科學園區或產業園區周邊,違反政策環評原徵詢意見。
許心欣進一步指出,新設科學園區儲備用地高達3000公頃需求,勢必選擇大面積農地,也將進行大規模土地徵收,就是跟人民搶土地、毀農、破壞環境生態。
許心欣表示,雙矽谷計畫要圈選土地應明顯與各縣市國土功能分區圖不符,形同國科會帶頭要違背國土計畫,不甩功能分區,將大規模掠奪農地來開發科學園區,重蹈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大面積徵收600多公頃農地、造成農民遭迫遷,現在二林園區卻閒置、缺乏廠商進駐的錯誤開發。
許心欣認為,新增科學園區用地應落實原徵詢意見,先盤點閒置、未利用的鄰近工業區,活化已劃設的工業區,再考量新設。不該打著「均衡台灣」的口號,以縮小城鄉差距為名,掠奪、破壞農業縣市的大面積農地。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高科技產業雖然貢獻龐大經濟產值,但鑑於既有科學園區已造成所在地區的用水、用電緊繃,以及交通壅塞、地價飛漲、建案暴增、河川與空氣污染、廢棄物焚化量增加,並排擠生活垃圾處理,若再擴增3000公頃將對環境帶來難以承受的衝擊。
最新生活新聞
-
-
北歐學子受獎赴台求學 駐瑞典代表勉勵壯大雙邊交流
(37 分鐘前) -
嘉邑行善團參訪雲林縣議會 促進地方基礎建設關懷弱勢族群
(1 小時前) -
原西螺街長宿舍修復 工地展與藝術裝置傳承時光記憶
(1 小時前) -
19歲男「拍日落爬上高壓電塔」觸電亡 李怡貞嘆:影音影響超過預期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