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2°
( 36° / 27° )
氣象
2025-08-02 | 中央社

響應原住民族日 史前館化身Kita聚會所 用31.5小時陪伴大眾在博物館探索並感受「我們」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於原住民族日推出期間限定活動「kita的聚會所」,首日吸引近2000人入館成為「Kita」的一份子,從白天直到夜幕降臨,史前館化身為一個你我聚在一起、與人、與靈、與土地重新連結的聚會所,除了「古謠未來式」、餐車職人的「kita的市集」、「Tao之聲:蘭嶼音樂的當代旅程」、「《Talacowa Kamo 循山》繪本分享」,還有「巨石草坪夜宿活動」、「GMIF世界南島文化展演交流計畫(關島)成果分享會」及「歌在這裡唱」等活動,吸引大小朋友親近並學習原住民族的文化。8月2日持續延長開館至晚間8點,8月3日前皆提供入場40元優惠(原價100元)。

史前館館長蔡政良表示,原住民族日是為紀念1994年8月1日,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將「山胞」此一帶有歧視色彩的稱呼正名為「原住民」。史前館作為臺灣史前、南島歷史、社會、環境與文化的樞紐,致力於建立一個彼此理解與共榮公正的社會,尊重並表彰臺灣的原住民族以及所有移居至此的人們,在這別具意義的日子,我們歡迎所有人到史前館相聚,用尊重與開放的態度擁抱不同的語言及文化,在這座擁有全臺灣最古老靈魂的博物館,跟3萬年來不同時空的物、靈及族群文化進行交流與學習。

昨(1)日在杵音藝術文化團的祈福儀式中展開,「生火•喚醒」祈福儀式吸引大量觀眾湧入,報訊息的Pakalongay青少年穿越展廳回到耆老們所在處,在史前館蔡政良館長及耆老們的帶領下升起狼煙,進行敬天祈福 Mitosir / Pakafana to liteng儀式,象徵與天地的連結,為接續的文化活動、市集、古謠與迷幻電子音樂會及夜間宿營揭開序幕。史前館首次打開展示中庭舉行「古謠的未來式」,由臺東布農族青年組成的「東布青樂團」打頭陣,結合鼻笛、羌笛、弓琴、吉他及非洲鼓等傳統樂器的演出將展場內觀眾匯聚在中庭;接續來自長濱的阿美族「馬樂x待浪樂閱青年傳唱隊」,除用當代創作重新唱出耆老們吟唱過的古調,也邀請所有觀眾起身牽起彼此的手跳起「圍舞」,膽曼部落的獨立族語音樂創作者馬樂,也帶來剛剛發行的首張母語創作專輯「被祝福的人Malemeday」一曲,與現場觀眾共享歌聲裡的祝福與喜悅;在觀眾引頸期盼下,壓軸登場的是電子迷幻音樂雙人組合「幽法ufa」,以長濱鄉真柄部落的傳統古謠開場,向歷史的長河與先人的足跡致敬,Psybient風格電子聲響,提出原住民族群對於自然的崇敬、對於不同族群的融合與包容的信念,結合電子、迷幻與民族音樂,多語言的聲音實驗與影像創作,為現場觀眾帶來一場視覺與聽覺的饗宴,在被3萬年來文物包圍的空間療癒疲憊的身心靈。

今(2)日接續登場的有「永續廚房指南-風味餐桌策展X手作自然食器」、「織的同樂會(織布導覽、十字繡體驗)」、「落地生根-新住民的餐桌-越南文化主題」、「《asu' asu' ku lami'懂吃懂吃阿索艾》」、「燈與詩的夜間導覽」及晚間的重頭戲-「在斜坡看星星(遇雨調整至展示中庭)」,有來自蘭嶼的藝術家與舞者郭箏帶來跨越聲音與肢體的實驗性演出。接著,星空調查團「都蘭星空fo'is」以南島族群的視角進行星空故事導覽,重新感受族人與星辰之間的連結。最後金曲創作人「巴賴Balai」將帶來壓軸表演,在他歌聲裡的山海風景中,為這兩天的活動畫下溫柔且靜謐的句點。

為觀眾創造趣味與知識兼具的經驗,史前館將持續透過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促進對於臺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對話與辯論,本次「kita的聚會所」湧入大量人潮與史前館一同慶祝原住民族日,無論何種族群、背景或年齡,都透過參與這場活動,成為「Kita」的一份子,共同探索與體驗文化的多樣性與深度。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