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9° / 27° )
氣象
2025-08-05 | 中央社

科技×人文×公共議題 臺科大沉浸式夏校實踐「社區即教室」 培育具社會關懷的科技公民

當科技不只是工具,而成為理解世界的方法,教育該如何回應社會的挑戰?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日前舉辦第2屆《城人式 STREAM 沉浸式夏校》,結合科技實作、人文探索與場域學習,邀請來自全台各地的高中職學生走入真實社會議題,體驗一場跨領域且具深度思辨與公共關懷的學習旅程。

臺科大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李思穎指出,「高等教育必須回應時代轉變,從年輕世代開始培養兼具科技素養與人文關懷的能力。」此次夏校延續城南學院精神,課程聚焦臺北城南地區,「城人式」也象徵立足城南、關懷社會的新世代公民,實踐「以地方為教材、以社區為教室」的教育理念。

營隊以 STREAM 教育模型為核心,融合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閱讀(Reading)、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與數學(Math)6大素養。課程內容涵蓋 mBot 機器人、3D 列印與綠色能源等科技應用,同時結合文化踏查、性別教育與心理學等人文面向,引導學生關注在地議題,提升社會敏感度與公共參與力。營隊總召洪秀錦助理教授表示,「我們希望學生不只是學會操作科技工具,更能理解其背後的社會意涵與轉化力量。」

營隊學習場域橫跨寶藏巖、嘉禾新村與煥民村(蟾蜍山)等社區聚落,學生們分組進行田野觀察與設計思考,提出具在地回應性的「社會處方箋」,並於最後一天舉辦成果發表會,邀請師長與家長共同參與,展現學習成果。多位家長在會後分享,首次看到孩子在眾人前自信發表,展現團隊協作成果,讓他們深刻感受到孩子在營隊中的轉變與成長。

來自大安高工的梁同學分享,營隊的氣氛正向且互動頻繁,使他更願意主動表達,「平常不太敢發言,但老師和同學會互相鼓勵支持我們表達和提問,讓我突破了自我。」梁同學的家長也說,原本孩子不確定未來的升學規劃,但這次參與營隊後「開始把臺科大列入第一志願」。

東山高中的陳同學則分享,營隊融合科技與人文課程,包括3D列印科技與田野調查等,讓她體驗到學習過程中的不同面貌。陳同學的家長也補充:「多數營隊偏向單一專業領域,但這裡的課程內容豐富、還帶學生走出教室實地踏查,透過討論與表達體驗團隊合作,我覺得整個過程都是很好的學習。」

擔任共學夥伴的大學生們也從中收穫良多,他們在協助課程設計、帶領活動與處理團隊衝突的過程中,體會到真實教育現場所需的應變與合作能力。全程隨隊的徐泰國老師觀察指出,「學生在全英語課程中表現自信,針對性別與社會議題的討論也展現出深入思考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擔任成果發表評審各界專家們也肯定學生能從在地觀察延伸出創新思維,展現對科技與社會議題結合的敏銳度,但創創文化營運長郭芝辰也提醒,「從網路資料或透過生成式AI找到相關的方案並應用,確實能產出漂亮的解方,但能否貼合在地脈絡,仍需人類透過跨領域思考與實地經驗來詮釋與實踐。」

《2025 城人式 STREAM 沉浸式夏校》展現臺科大通識教育實踐「科技與人文融合」、「教學與實作共構」的實踐成果。未來通識中心也將持續深化與高中職學校、社區與大學生之間的協作,打造兼具知識深度與公共性的新世代學習場域。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