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9° / 28° )
氣象
2025-08-05 | 中央社

KPMG《2025 全球ESG風險調查》:8成企業未將永續風險有效納入財務與經營策略 1/3金融機構推動「氣候與自然風險」整合轉型 區域政策不一致考驗全球布局

KPMG近日發布《2025 全球ESG風險調查》報告,儘管企業對永續議題日益重視,仍有近80%受訪金融機構未能將永續風險有效納入財務、商業與經營策略部門的日常決策流程,缺乏橫向整合與內部治理機制,反映出企業對「風險韌性」提升的迫切需求。

報告針對19個國家111家金融機構,分析ESG風險管理與趨勢。結果指出,近7成的金融機構未因歐盟Omnibus規範而調整其ESG風險治理方向,顯示企業普遍已建立永續風險治理策略。值得注意的是,超過3分之1的受訪機構已開始推動「氣候與自然風險」的整合轉型計畫,將風險評估從單一氣候選項變成以更廣義的自然資本觀點進行企業營運風險盤點,反映ESG議題從「合規揭露」邁向「財務策略」與「營運韌性」的核心工具。

然而,永續轉型並非目標訂立就可達成,數據品質不足與風險量化能力落差,是目前企業落實永續轉型的最大挑戰。調查指出,高達75%的受訪機構仍面臨內部缺乏資料串接,60%對於新法規對應的能力不足,成為永續風險治理的兩大核心障礙。此外,儘管市場需求日增,逾8成企業仍未能將永續風險納入日常經營與財務決策之中。

地區政策落差阻礙企業整合全球策略

報告中亦指出,區域政策落差也成為企業在全球布局上的步調不一。例如在歐洲銀行管理局(European Banking Authority, EBA)新指引推動下,已有近四成的歐洲重要性機構(SIs)將融資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納入財務衝擊情境分析與風險承受度聲明(Risk Appetite Statement)設定;但在亞洲,多數金融機構則仍停留在揭露階段,尚未建立具體的關鍵風險指標(KRI)或限額制度。導致跨國企業推動商業策略上,步調不一致,使企業在中長期資源及評估效益時互相牽制。

風險治理三階段:從合規到韌性經營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表示,企業對ESG風險的治理能力可依成熟度分為3種類型,反映其在資料基礎、內控整合與應變能力上的差異:

1.揭露合規但內部風險斷線型:這類企業通常具備一定的ESG揭露能力,但尚缺乏即時反應機制與風險資料平台。例如部分傳統製造業者面對CBAM上路,卻因缺乏內部排碳資料與盤查流程,無法即時回應歐洲品牌商的碳揭露要求,導致潛在訂單流失;電子代工供應鏈面臨川普新關稅生效,若事前未設立多元市場評估與訂單彈性機制,可能面臨品牌客戶要求供應重組的壓力,甚至被迫退出主要市場。

2.治理有架構但反應慢半拍型:這些企業通常已建構完善的ESG盤查與報告制度,但未能將風險管理資料與財務指標結合。以半導體與科技製造業者為例,雖定期進行碳揭露,但若未將碳成本納入財務模型或投資決策流程,導致無法快速應對歐洲客戶日益嚴格的碳成本要求,策略規劃亦難以動態調整,錯失商機。

3.治理內建,風險轉化為商機型:企業對內已建立ESG關鍵風險指標(KRI),能評估法規改變、氣候災害、地緣衝擊等情境對供應鏈與營運財務的衝擊。此外,部分領先企業已將風險納入資本支出決策與供應商篩選標準,並整合財務、採購、風控等部門協作,實質回應IFRS永續揭露要求中「將在短、中、長期影響現金流與融資成本的風險與機會」之目的。

超過75%受訪企業:將增加永續預算及人力 迎戰ESG風險挑戰

報告中亦指出,超過75%受訪機構表示企業將增加永續預算及人力,KPMG安侯永續觀察,企業若能善用預算及人力資源、利用數位工具橫向整合資訊,從「應對」轉向「預判」、從被動揭露轉向主動治理,才能在不穩定的全球風險中的站穩決勝之關鍵。

建議企業可從3條關鍵路徑深化風險治理韌性:

1.建立具體風險辨識清單與事件模擬情境模組

2.整合跨部門資訊整合缺口與資料共享平台

3.將風險與機會評估結果與財務結合,並納入年度財務預算與策略規劃流程中

KPMG強調,在全球風險與政策快速變動的環境中,唯有從風險識別、內部整合到財務結合全面升級,企業才能在不確定的環境中站穩腳步、提高競爭韌性。

關於《2025 全球ESG風險調查》KPMG 自2020年持續發表《全球ESG風險調查》,今年為第5版調查,針對19個國家、111家金融機構,聚焦討論ESG風險管理與國際趨勢。調查範疇包含永續風險識別與策略規劃、數據揭露挑戰、漂綠議題和生物多樣性等議題。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