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7 | 中央社
生活型態調整助降糖尿病風險 醫師:效果更勝藥物
國內調查發現40歲以下年輕族群糖尿病盛行率上升。醫師指出,腰圍是代謝症候群重要指標,研究發現飲食與運動等生活型態調整能有效降低其演變成糖尿病風險,效果比藥物更好。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今天在衛教記者會上說明,國內調查發現,40歲以下年輕族群的糖尿病盛行率,從民國105年的0.853%,在111年增加到1.041%,其重要風險因子之一,就是代謝症候群。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楊偉勛指出,代謝症候群過去被認為是病前階段,但其實此時心血管疾病風險就已開始上升,且其更與女性生殖系統癌症、男性大腸癌等癌症風險有關。其定義與腹部肥胖、血壓偏高、空腹血糖偏高等有關,其中又以與內臟脂肪息息相關的腰圍,為最重要的關鍵。
奇美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及預防醫學科主任蔡孟修指出,成年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應在早晨空腹、自然站立時,移除腰部衣物,用腰圍尺水平繞過腹部中線(介於骨盆上緣與肋骨下緣之間的中線),貼合但不壓迫皮膚量測。
對抗糖尿病前期,蔡孟修說,研究發現,患者若參與生活型態改善計畫,採用健康飲食,並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持續追蹤2.8年,糖尿病發生率降低58%;只靠吃藥治療者,僅降低31%。另一項追蹤15年的研究也發現,生活型態介入比藥物效果更佳。
蔡孟修指出,日常生活中,吃得健康、自然多動、充足睡眠、壓力調適、遠離菸酒和正向連結,也有助減腰圍恢復健康。其中飲食要注意外食所藏的鹽分和調味,勿以果汁取代真正蔬果;運動務必要達到有微喘、微熱、會流汗的程度,並逐漸增加到目標150分鐘以上。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指出,國健署自111年起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針對代謝症候群個案提供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等健康指導,幫助民眾早期介入管理,目前執行滿3年,經分析收案者中,腰圍未達標準且至少完成3次追蹤者,超過5成因介入後腰圍已獲得改善,約1成2達到標準腰圍。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今天在衛教記者會上說明,國內調查發現,40歲以下年輕族群的糖尿病盛行率,從民國105年的0.853%,在111年增加到1.041%,其重要風險因子之一,就是代謝症候群。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楊偉勛指出,代謝症候群過去被認為是病前階段,但其實此時心血管疾病風險就已開始上升,且其更與女性生殖系統癌症、男性大腸癌等癌症風險有關。其定義與腹部肥胖、血壓偏高、空腹血糖偏高等有關,其中又以與內臟脂肪息息相關的腰圍,為最重要的關鍵。
奇美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及預防醫學科主任蔡孟修指出,成年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應在早晨空腹、自然站立時,移除腰部衣物,用腰圍尺水平繞過腹部中線(介於骨盆上緣與肋骨下緣之間的中線),貼合但不壓迫皮膚量測。
對抗糖尿病前期,蔡孟修說,研究發現,患者若參與生活型態改善計畫,採用健康飲食,並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持續追蹤2.8年,糖尿病發生率降低58%;只靠吃藥治療者,僅降低31%。另一項追蹤15年的研究也發現,生活型態介入比藥物效果更佳。
蔡孟修指出,日常生活中,吃得健康、自然多動、充足睡眠、壓力調適、遠離菸酒和正向連結,也有助減腰圍恢復健康。其中飲食要注意外食所藏的鹽分和調味,勿以果汁取代真正蔬果;運動務必要達到有微喘、微熱、會流汗的程度,並逐漸增加到目標150分鐘以上。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指出,國健署自111年起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針對代謝症候群個案提供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等健康指導,幫助民眾早期介入管理,目前執行滿3年,經分析收案者中,腰圍未達標準且至少完成3次追蹤者,超過5成因介入後腰圍已獲得改善,約1成2達到標準腰圍。
最新生活新聞
-
-
佛光大學114學年度新生入學說明會周末迎新生 明日高雄場登場
(28 分鐘前) -
豪雨釀災!郭智輝南下視察台糖畜殖場
(36 分鐘前) -
推新紙錢三燒政策 環境部盼中元普度兼顧環保
(38 分鐘前) -
香蕉樹下的夏日派對 2025集集芎蕉市仔熱鬧登場
(39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