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 | 中央社
研究周邊磁場刺激治療 可望改善下背痛、肌少症
為解長者肌少症與腰酸背痛問題,台大北護分院為慢性下背痛者以影像導引注射搭配磁場刺激治療,或以磁刺激讓肌少症患者被動運動,初步顯示可減輕疼痛、改善功能表現。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今天召開研究成果記者會,復健科主治醫師張凱閔說明,神經與肌肉都會產生電流,且與肌肉的運動有關,「周邊磁場刺激」就是透過探頭在遠端產生磁力,引導體內產生電流,以非侵入方式讓肌肉運動。
團隊針對3名慢性下背痛患者進行影像導引注射(50%葡萄糖與1%利多卡因),搭配12次磁場刺激療程。患者主觀評估及功能障礙量表顯示,疼痛與功能表現出現改善。張凱閔指出,這項可行性研究報告於2024年9月刊登於國際期刊「Journal of Pain Research」,不過由於樣本數有限,結果僅提供初步參考。
團隊並藉由超音波,觀察進行周邊磁場刺激時,深層肌群的即時肌肉反應,發現臀部與下背部肌肉出現規律而明顯的收縮動作,表示磁力確實有啟動深層肌肉與神經的可能;研究於2025年3月發表於期刊「Medical Ultrasonography」。不過張凱閔說明,此研究屬於影像觀察性質,無涉治療比較或因果推論。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醫療部主任、復健科醫師韓德生指出,過去要讓肌肉收縮,主動運動是最好的辦法,但對肌少症患者來說,磁刺激可以喚醒肌肉力量、減少疼痛,達成被動運動效果。團隊目前已收案50名病人,發現經過8週磁刺激,大腿肌肉力量和走路速度都有明顯改善。
團隊並於今年3月在期刊「Life(Basel)」發表觀點文章,探討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可能的病理機轉,並回顧目前相關文獻對於磁場刺激激活深層神經、探討調節本體感覺與啟動內生止痛機制,並提出未來可能的治療方式,但相關內容目前尚屬理論推演。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團隊提醒,這項研究仍須由復健專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進行完整評估。且生命徵象不穩定、有癲癇病史、惡性腫瘤、懷孕、子宮內膜異位、體內裝有電子植入物(如心律調節器、去顫器等)、局部金屬植入物等患者不可使用。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今天召開研究成果記者會,復健科主治醫師張凱閔說明,神經與肌肉都會產生電流,且與肌肉的運動有關,「周邊磁場刺激」就是透過探頭在遠端產生磁力,引導體內產生電流,以非侵入方式讓肌肉運動。
團隊針對3名慢性下背痛患者進行影像導引注射(50%葡萄糖與1%利多卡因),搭配12次磁場刺激療程。患者主觀評估及功能障礙量表顯示,疼痛與功能表現出現改善。張凱閔指出,這項可行性研究報告於2024年9月刊登於國際期刊「Journal of Pain Research」,不過由於樣本數有限,結果僅提供初步參考。
團隊並藉由超音波,觀察進行周邊磁場刺激時,深層肌群的即時肌肉反應,發現臀部與下背部肌肉出現規律而明顯的收縮動作,表示磁力確實有啟動深層肌肉與神經的可能;研究於2025年3月發表於期刊「Medical Ultrasonography」。不過張凱閔說明,此研究屬於影像觀察性質,無涉治療比較或因果推論。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醫療部主任、復健科醫師韓德生指出,過去要讓肌肉收縮,主動運動是最好的辦法,但對肌少症患者來說,磁刺激可以喚醒肌肉力量、減少疼痛,達成被動運動效果。團隊目前已收案50名病人,發現經過8週磁刺激,大腿肌肉力量和走路速度都有明顯改善。
團隊並於今年3月在期刊「Life(Basel)」發表觀點文章,探討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可能的病理機轉,並回顧目前相關文獻對於磁場刺激激活深層神經、探討調節本體感覺與啟動內生止痛機制,並提出未來可能的治療方式,但相關內容目前尚屬理論推演。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團隊提醒,這項研究仍須由復健專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進行完整評估。且生命徵象不穩定、有癲癇病史、惡性腫瘤、懷孕、子宮內膜異位、體內裝有電子植入物(如心律調節器、去顫器等)、局部金屬植入物等患者不可使用。
最新生活新聞
-
-
北市聯醫:穩定護理人力奏效 三班護病比優於標準
(25 分鐘前) -
苗栗榮服處感謝雪中送炭協會捐贈愛心米關懷榮民眷
(27 分鐘前) -
「我的NB 471不撞鞋!」女網友示範夏日雙色鞋帶穿搭 網友大讚超有創意!
(36 分鐘前) -
0728豪雨農損近5億元 屏東、台中都逾億元
(42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