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4 | 中央社
國立聯合大學攜手產研界 推動「次世代創能與儲能」邁向淨零未來
因應全球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能源科技正進入新一波轉型浪潮。台灣鈣鈦礦科技公司(台鈣科)、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與國立聯合大學(聯大)分別於創能、儲能與人才育成領域上,展現出亮眼成果,並共同繪製出台灣永續能源的全新藍圖。如同現今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站上世界舞台一樣,在能源產業上藉由異質結合的創新,也將造就出最大的綜效。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因具備優異的多角度光吸收能力、薄膜可撓性與低溫製程等特性,被視為下一代太陽能的關鍵主流技術。台鈣科專注於鈣鈦礦光電材料之產業化應用,積極推動創能技術在多元場域落地,包括建築、農業、室內弱光發電與可攜式裝置等。台鈣科董事長陳來助表示,在建築整合型太陽能(BIPV)應用方面,台鈣科開發的透光型模組已可應用於創能窗不僅可發電,更兼具美觀與節能隔熱功能;農業領域則透過光譜調控技術,應用於溫室屋頂,實現農業與發電並行的「農電共構」新模式;室內則可於LED弱光照明條件下穩定發電,適用於智慧家居與物聯網設備。目前台鈣科已成功製備630平方公分模組,搭載全台唯一工業級別鈣鈦礦生產線「水星二號線」,掌握大面積製程技術,為未來量產與效率提升奠定基礎。公司並積極投入鈣鈦礦與矽晶疊層電池的雙層架構研發,預期將突破單一材料之效率極限,樹立高效太陽能模組的新標竿。
在儲能領域,工研院副理吳錦貞表示,根據工研院彙整國際發展趨勢指出,目前仍以鋰電池為市場主流,但液流電池具高安全性、長壽命與電解液可回收再利用等優勢,目前在全球建置規模正穩步成長,特別在應對再生能源供電不穩的長時間儲能需求上,展現高度發展潛力。為因應未來國際2050淨零碳排目標,儲能市場將以導入長時間儲能技術,具有實質減碳效應,長時間儲能可用於移轉再生能源電力,至負載需求尖峰時段或再生能源無法發電時刻加以使用。依據美國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指出,當放電時間超過四小時以上,液流電池於建置成本與空間利用上將較鋰電池更具優勢。為此,美國已啟動「Long Duration Storage Shot」計畫,投入1,790萬美元加速液流電池與長時儲能系統的商業化,目標十年內實現每度電成本降至0.05美元,並達成10小時以上長時間放電。英國亦於2021年啟動「淨零創新投資組合」,投入6,800萬英鎊,支持具備數日至數月之儲能能力的低碳電力技術開發。儘管液流電池潛力十足,但其初期建置成本仍為推廣挑戰。目前國際研究已朝向開發高電流密度電堆與低成本非釩電解液等方向邁進,加速商業化進程,亦顯示儲能技術正朝向高效、永續與經濟並重的方向發展。
在學界實作推動方面,聯大校長侯帝光表示,國立聯合大學攜手前後共十家業界夥伴,建立全國大專院校首座「複合儲能充電示範場域」,涵蓋鋰電池與次世代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系統,是台灣少數結合能源教育與研發實作的創新平台。該場域除供應充電站用電,也涵蓋電力消峰填谷、電網強韌設計、再生能源整合、備援電源等應用場景,讓學生在實境中體驗「發電、儲電、供電到用電」的完整能源鏈,並透過產學實務運維合作深化對系統運維的理解。
盧芊彤助理教授進一步指出,本校研究團隊近年突破釩液流電池商業化瓶頸,利用廢觸媒回收粉末製作電解液,產率高達95%,不僅有效降低成本,更實現資源循環利用,並已進入專利申請階段。她強調,這項技術的厚實基礎,源自多年累積的研發能量—其中包括前理工學院院長薛康琳早期的啟發與指導,以及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與工研院在經費上的支持,為後續研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經驗與資源,正是推動她帶領團隊完成技術躍升的重要推手。此成果不僅彰顯聯大在綠色化學與儲能材料領域的技術實力,也為台灣能源轉型注入新動能。
國立聯合大學將持續結合創能、儲能與人才培育三大方向,攜手產研界共同推進永續能源發展,為邁向淨零碳排的未來貢獻力量。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因具備優異的多角度光吸收能力、薄膜可撓性與低溫製程等特性,被視為下一代太陽能的關鍵主流技術。台鈣科專注於鈣鈦礦光電材料之產業化應用,積極推動創能技術在多元場域落地,包括建築、農業、室內弱光發電與可攜式裝置等。台鈣科董事長陳來助表示,在建築整合型太陽能(BIPV)應用方面,台鈣科開發的透光型模組已可應用於創能窗不僅可發電,更兼具美觀與節能隔熱功能;農業領域則透過光譜調控技術,應用於溫室屋頂,實現農業與發電並行的「農電共構」新模式;室內則可於LED弱光照明條件下穩定發電,適用於智慧家居與物聯網設備。目前台鈣科已成功製備630平方公分模組,搭載全台唯一工業級別鈣鈦礦生產線「水星二號線」,掌握大面積製程技術,為未來量產與效率提升奠定基礎。公司並積極投入鈣鈦礦與矽晶疊層電池的雙層架構研發,預期將突破單一材料之效率極限,樹立高效太陽能模組的新標竿。
在儲能領域,工研院副理吳錦貞表示,根據工研院彙整國際發展趨勢指出,目前仍以鋰電池為市場主流,但液流電池具高安全性、長壽命與電解液可回收再利用等優勢,目前在全球建置規模正穩步成長,特別在應對再生能源供電不穩的長時間儲能需求上,展現高度發展潛力。為因應未來國際2050淨零碳排目標,儲能市場將以導入長時間儲能技術,具有實質減碳效應,長時間儲能可用於移轉再生能源電力,至負載需求尖峰時段或再生能源無法發電時刻加以使用。依據美國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指出,當放電時間超過四小時以上,液流電池於建置成本與空間利用上將較鋰電池更具優勢。為此,美國已啟動「Long Duration Storage Shot」計畫,投入1,790萬美元加速液流電池與長時儲能系統的商業化,目標十年內實現每度電成本降至0.05美元,並達成10小時以上長時間放電。英國亦於2021年啟動「淨零創新投資組合」,投入6,800萬英鎊,支持具備數日至數月之儲能能力的低碳電力技術開發。儘管液流電池潛力十足,但其初期建置成本仍為推廣挑戰。目前國際研究已朝向開發高電流密度電堆與低成本非釩電解液等方向邁進,加速商業化進程,亦顯示儲能技術正朝向高效、永續與經濟並重的方向發展。
在學界實作推動方面,聯大校長侯帝光表示,國立聯合大學攜手前後共十家業界夥伴,建立全國大專院校首座「複合儲能充電示範場域」,涵蓋鋰電池與次世代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系統,是台灣少數結合能源教育與研發實作的創新平台。該場域除供應充電站用電,也涵蓋電力消峰填谷、電網強韌設計、再生能源整合、備援電源等應用場景,讓學生在實境中體驗「發電、儲電、供電到用電」的完整能源鏈,並透過產學實務運維合作深化對系統運維的理解。
盧芊彤助理教授進一步指出,本校研究團隊近年突破釩液流電池商業化瓶頸,利用廢觸媒回收粉末製作電解液,產率高達95%,不僅有效降低成本,更實現資源循環利用,並已進入專利申請階段。她強調,這項技術的厚實基礎,源自多年累積的研發能量—其中包括前理工學院院長薛康琳早期的啟發與指導,以及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與工研院在經費上的支持,為後續研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經驗與資源,正是推動她帶領團隊完成技術躍升的重要推手。此成果不僅彰顯聯大在綠色化學與儲能材料領域的技術實力,也為台灣能源轉型注入新動能。
國立聯合大學將持續結合創能、儲能與人才培育三大方向,攜手產研界共同推進永續能源發展,為邁向淨零碳排的未來貢獻力量。
最新生活新聞
-
公司1新制「能提早30分鐘下班」 網掀兩派論戰
(22 分鐘前) -
台中原鄉伴手禮遴選 部落作物醬料月桃編織包入列
(26 分鐘前) -
北科大與日本北九州市簽約 推電動車、半導體實習
(32 分鐘前) -
阿墨老師易經占卜生肖運勢大解密0901-0907
(45 分鐘前) -
28歲糖尿病女罹腎病變 醫籲定期回診、早篩檢
(56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