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9 | 中央社
成大光電、生化、材料3位領域老師榮獲114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殊榮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為培育青年研究人才,鼓勵國家未來學術菁英長期投入學術研究及精進學術表現,並紀念吳大猷先生對臺灣科學與技術發展的卓越貢獻,設立「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國立成功大學今(114)年有 3 位優秀教師獲此殊榮,分別為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吳品頡副教授、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吳權娟助理教授、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所)鍾昇恆副教授,展現成大在科研領域的深厚實力。
成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吳品頡副教授研究領域涵蓋主動與被動超穎介面光學(Metasurface optics)、平面光學元件以及量子奈米光子學。
吳品頡副教授為教育部玉山青年學者(2019 & 2024)。他於 2015 年獲台大應用物理所博士學位,隨後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台灣中研院應科中心以及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2019年2月加入成大任教至今。吳品頡副教授卓越成就屢獲肯定,包括第22屆徐有庠科技論文獎、2022年台灣物理學會傑出年輕物理學者獎、2021年台灣光電學會青年光電工程獎以及2020至 2023年連續4年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等。
成大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吳權娟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結構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於台大醫學院生化所取得博士學位。吳博士的博士後研究時期在美國加州沙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研究核受體PPAR藥物作用的結構原理。歸國後,吳博士於中央研究院分生所繼續博士後研究,期間開始探討粒線體基因組功能與維持的機制。她於2020年在成大任職並成立自己的團隊開始獨立研究。
吳權娟助理教授長期專注於探討蛋白質與核酸間的分子交互作用,利用分子結構解析、生物化學及生物物理等方法學,致力於回答蛋白質酵素功能的結構原理。在受科技部(現國科會)年輕學者哥倫布計劃補助的研究中,吳權娟助理教授目標解析粒線體基因組降解的分子機轉,其相關成果,至今已累計3篇研究論文發表於Nucleic Acids Research。
成大材料系鍾昇恆副教授研究專長涵蓋鋰硫電池、固態電解質、燃料電池、陶瓷材料。鍾昇恆副教授先後取得清華大學材料科學碩士學位及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
鍾昇恆副教授研發研究成果優異,2021 年成功開發高載量鋰硫電池,透過電池性能與製程的整合實現高能量密度。同年並推進寡電解液電池研究,從電極基材、活性材料設計到電池元件開發,完成準固態電池的研發。自 2022 年起,逐步拓展高分子、氧化物,與硫化物等固態電解質,並透過創新的界面整合技術,推動固態鋰硫電池的發展,結合兩類次世代電池技術的優勢。2023年進一步開展鋰金屬電極保護與薄鋰金屬負極電池研究,實現低鋰量鋰電池的突破。鍾昇恆副教授已發表近百篇國際期刊論文與 15 篇國內外專利,總 Citations 為 15389,h-index 為 50,於ScholarGPS 鋰硫電池研究領域排名世界第4,躋身全球前 0.02%的頂尖研究單位。
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每年獲獎人數以45名為原則。獲獎人將獲頒獎牌一面及獎勵金新臺幣60萬元,並依獲獎人學術生涯規劃及規定,提出1件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研究計畫,每人僅可得獎1次。
成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吳品頡副教授研究領域涵蓋主動與被動超穎介面光學(Metasurface optics)、平面光學元件以及量子奈米光子學。
吳品頡副教授為教育部玉山青年學者(2019 & 2024)。他於 2015 年獲台大應用物理所博士學位,隨後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台灣中研院應科中心以及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2019年2月加入成大任教至今。吳品頡副教授卓越成就屢獲肯定,包括第22屆徐有庠科技論文獎、2022年台灣物理學會傑出年輕物理學者獎、2021年台灣光電學會青年光電工程獎以及2020至 2023年連續4年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等。
成大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吳權娟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結構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於台大醫學院生化所取得博士學位。吳博士的博士後研究時期在美國加州沙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研究核受體PPAR藥物作用的結構原理。歸國後,吳博士於中央研究院分生所繼續博士後研究,期間開始探討粒線體基因組功能與維持的機制。她於2020年在成大任職並成立自己的團隊開始獨立研究。
吳權娟助理教授長期專注於探討蛋白質與核酸間的分子交互作用,利用分子結構解析、生物化學及生物物理等方法學,致力於回答蛋白質酵素功能的結構原理。在受科技部(現國科會)年輕學者哥倫布計劃補助的研究中,吳權娟助理教授目標解析粒線體基因組降解的分子機轉,其相關成果,至今已累計3篇研究論文發表於Nucleic Acids Research。
成大材料系鍾昇恆副教授研究專長涵蓋鋰硫電池、固態電解質、燃料電池、陶瓷材料。鍾昇恆副教授先後取得清華大學材料科學碩士學位及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
鍾昇恆副教授研發研究成果優異,2021 年成功開發高載量鋰硫電池,透過電池性能與製程的整合實現高能量密度。同年並推進寡電解液電池研究,從電極基材、活性材料設計到電池元件開發,完成準固態電池的研發。自 2022 年起,逐步拓展高分子、氧化物,與硫化物等固態電解質,並透過創新的界面整合技術,推動固態鋰硫電池的發展,結合兩類次世代電池技術的優勢。2023年進一步開展鋰金屬電極保護與薄鋰金屬負極電池研究,實現低鋰量鋰電池的突破。鍾昇恆副教授已發表近百篇國際期刊論文與 15 篇國內外專利,總 Citations 為 15389,h-index 為 50,於ScholarGPS 鋰硫電池研究領域排名世界第4,躋身全球前 0.02%的頂尖研究單位。
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每年獲獎人數以45名為原則。獲獎人將獲頒獎牌一面及獎勵金新臺幣60萬元,並依獲獎人學術生涯規劃及規定,提出1件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研究計畫,每人僅可得獎1次。
最新生活新聞
-
-
傳承美好新「嘉」園 榮民、新住民共組幸福家庭
(8 分鐘前) -
深化國際教育交流 興華推動台日教育與學術研究深度合作
(11 分鐘前) -
深夜在外徘徊 興安警助老翁平安返家
(15 分鐘前) -
花蓮南區5橋梁溪底便道被沖毀 蚊子洞先搶通
(17 分鐘前)